-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 .高考变化 1.、考试性质 高考:选拔性考试 适当的难度、必要的区分度、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977:文、理科高考 :“7门6科” 1989: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0:“会考” 1991: “会考”基础上的高考改革 1993-2002 “3+2” 1999 广东: “3+X” 2000 江西、吉林、浙江、江苏“3+X”(文、理综合) 2001 18省市“3+X”; 2003 全国“3+X” 2004 “四省区”新课改; “自主”命题: 2005 江苏进入新课改,自主命题、形式多样 2006 津、浙、辽、闽、徽 进入新课改 共10个省市区 2007 “4省区”新课标高考;京、沪、黑、吉、陕、湘 进入新课改 共16个省市区 2008 “5省区”新课标高考; 晋、赣、豫、疆进入 新课改 共20个省市区 2009 “10省区”新课标高考,所有省市区进入新课改 2010 16个省市区新课标高考;6省市:新课标全国卷Ⅰ 2011 20个省市区新课标高考;10省市:新课标全国卷 二、高考命题思考 1、命题特点 具体知识能力化, 学科问题综合化 实际问题学科化, 大学内容初等化 考核内容本质前沿, 试卷结构稳定开放 命题手段科学创新, 答题要求重想轻写 2:命题趋势 从考查知识的广度向考查知识的深度转变 从考查教科书知识向考查课程目标转变 从考查方向的模糊性转向考查方向的明确性 从重视考查问题的结论向考查对问题的认识过程转变 思考?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是势在必行。 积极备考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什么是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 新旧课程的理念区别: (二)、新旧课程内容存在区别 旧课程:教材是唯一的内容,是知识的载体,教材为中心、“本、纲”。 新课程:由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整合而成。 新旧课程的教学比较 ①中学课程应该教什么? 旧课程:教教材→教材观 新课程:教课程→课程观 ②中学课程应该怎样教? 旧课程:为记忆而教→学会记忆 新课程:为理解而教,为行动而教→学会理解 ③中学课程应该持什么观念去教? 旧课程:为了认识和掌握过去的事物→过去性 新课程:认识现实、关注未来→时代性、实践性 教师地位: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 学生地位:以经验为背景,自己感受,课堂交流,体验课程建设的过程。 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得多。 (三)、新旧课程教学过程存在区别 综上所述,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一定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新课程是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所以实施是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的内容: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把接受(认同)变为一种自觉的素质,在感悟中落实到实践中去。 (四)新课改的新要求 1.课程的三维目标,既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也是教育与管理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新课改的新要求 2.教师和学生角色定位的新要求和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要求。 教师——促进者、研究者、设计者、学习者、参与者; 学生——建构者、探索者、合作者。 学习方式——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四)新课改的新要求 3.教师与学生成长的基本途径——教与学的自我反思(个体的和群体的)和发展性评估促进 (四)新课改的新要求 4.真正的教育=教育+自我教育; 真正的管理=管理+自我管理 (四)新课改的新要求 5.自主活动(实践)具有一举多得的全息育人功能。即活动出真知、真情、意志、个性和行为习惯。 4、 大纲的命题原则 “三个有利于” ——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 ——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高考命题方向 立足新课标方向、确保平稳过渡、指导新课程实施 注重综合、突出能力 实现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综合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突出对能力尤其是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考查 注重基础性、强调灵活性 注重对各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重点考查主干知识而又不忽视对非主干知识; 重点考查必修、兼顾选修; 题型灵活多变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稳 命题既严格遵循新课标和考试大纲, 但又不拘泥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