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王士雄(孟英)与《温热经纬》 1、医者简介:清·王士雄·(1808~1868),字孟英,浙江钱塘人—又称“王孟英” 2、主要学术成就: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两大类。 ——新感:依卫气营血传变——治疗:先清气,后清血 ——伏气:按自里出表传变——治疗:先治血,后治气 3、代表作:《温热经纬》 医者及年代 简 介 学术成就 代 表 作 内 容 吴有性 (又可) 1580~1660 字又可, 江苏吴县人 创立“戾气”说 《温疫论》 疫病是由“戾气”所引起 戾气是物质性的,可以采用药物制服 戾气从口鼻而入,致病与否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 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脏器部位也不同 人类与禽兽的瘟疫是不同的 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致。 叶桂 (天士) 1667~1746 字天士, 号香岩 江苏吴县人 创立 “卫气营血” 辨证方法 《温热论》 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发展了“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的温病诊断方法。 薛雪 (生白) 1681~1770 字生白, 号一瓢 江苏吴县人 对湿热病 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湿热条辨》 对湿热病发病机理、证候演变、审证要点及有关疾病的鉴别作了阐述。充实了温病学的内容。 吴瑭 (鞠通) 1758~1836 字鞠通, 江苏淮阴人 创立 “三焦辨证”法 《温病条辨》 区分温病与伤寒,明确温病学说范围 创三焦辨证:“温病由口鼻而入……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 创大量治疗温病方剂:“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承气汤等。 王士雄 (孟英) 1808~1668 字孟英, 浙江钱塘人 将温病分为新感 和伏气两大类 《温热经纬》 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两大类。 新感:依卫气营血传变——治疗:先清气,后清血 伏气:按自里出表传变——治疗:先治血,后治气 温病四大家列表 2 药物学发展 元明·徐用诚《本草发挥》1384 明·朱橚《救荒本草》 1406 明·兰茂《滇南本草》 1476 明·王纶《本草集要》 1492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1565 李时珍 《本草纲目》 1578年 清·刘若金《本草述》 1666 清·汪昂《本草备要》 1694 清·吴仪洛《本草从新》 1757 清·严西亭等《得配本草》 1761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802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1848 (1) 《本草纲目》 ①作者:明·李时珍(1518~l593年),字东壁,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人 ②成书年代:1578年,1596年刊行第一版 ③篇幅:52卷,16部,60类,1892种药,1千余图,1万余方。 ④编写:以《证类本草》为蓝本 ⑤成就: 总结了16世纪前我国药物学 纠正以往本草书中错误 提出当时最先进的分类法:按“从贵至贱”原则 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 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对“服石”成仙批判 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 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 《本草纲目》 (2) 《本草纲目拾遗》 ①作者:清·赵学敏(1719~1805) ②成书年代:1802年(1765~1802) ③篇幅:载药921种,其中 716种为新增 ④成就: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药物学专著 总结了1802年以前药物学成就 提示用生物进化的观点观察、认识生物的变化和发展 对《本草纲目》进行了纠正和补充 收载了许多民间特效药 吸收了一些国外药物知识 附:清·赵学敏《串雅》——记载许多有疗效的走方医经验 《本草纲目拾遗》 金泰和八年,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 开封 杭州 北京 北京 宋金元时期 社会背景 宋代经济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有显著进步。 北宋时期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针、活字印刷术,对世界经济文化起到巨大作用,尤其是活字印刷术的改进和造纸业的发达,有力促进了医药著作的出版和普及推广,为文化医药事业创造了有力条件。 宋代理学盛行,推动了学术理论研究的风气,也影响到医学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中医理论的演变。 宋金元时期 医学发展特点 1、宋金元政府对中医药的极大重视,儒医的出现,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经验的总结,使中医学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 2、国家设有完善的医药卫生机构,制订了一系列的医事制度和法规; 3、医学著作大量出版(因为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4、临证医学的全面发展; 5、学派的形成——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朱丹溪); 6、中外医药交流日渐频繁。 1、医证设施的进步 翰林医官院 开设国家药局 校正医书局 太医局 校正医书局 2、大型医书的编撰 (1)《太平圣惠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