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戏曲》-公开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明戏曲 主讲教师 孙建章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元明戏曲:引言 引言,主要告诉我们,中国古代戏剧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元、明)和传奇(明、清),而二者之间的过渡则是南戏。 引言: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戏曲形式雏形于北宋末年(1127,12世纪初)。中国的戏曲文学作品,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本子是元末的杂剧刊本,即“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明戏曲》分成上下两篇,上篇讲杂剧,下篇讲南戏和传奇。每一篇的第一章讲述戏曲的历史知识,其后各章侧重于具体作家作品。 上篇:杂剧的创作 上编的内容是杂剧,可以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是,杂剧的基本知识和概述。 第二是,元杂剧的介绍。 第三是,明杂剧的发展情况。 第一章 元明杂剧的创作综述 这一章主要讲:元杂剧的兴起,元杂剧的分期,元杂剧的知识,明杂剧的发展,以及二者的比较 元杂剧的兴起 一、兴起 历史上的五种学说。20世纪的学术观点: 1、城镇经济发展的推动,2、政治因素的影响,3、文人处境的结果,4、音乐艺术的延续,5、各种表演艺术的促进。 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元代城镇经济的繁荣,这是元杂剧繁荣的物质基础。宋金元时期,城市持续发展,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城市。为了适应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很多大城市都出现了集中进行商业性演出的勾栏瓦肆,这为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 文人地位的变化。元代初期,科举考试曾经长期停开,这使得很多文人沉郁下僚,其中的很多人混迹勾栏,与艺人为伍,进行杂剧的创作甚至演出。同时,元蒙入主中原之后,很多文人不屑仕于异族,于是放弃仕途,转而从事杂剧创作。这也是促进杂剧创作的重要因素。(3) 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元杂剧是我国各种表演艺术传奇发展的结果,而杂剧之所以在元代到达了高峰正是因为杂剧的形式已经进入成熟期。 元杂剧的分期 (一)、初期(60年悲剧期1234—1294):1、大批作家,关汉卿、白朴、高文秀、石君宝、马致远、纪君祥等;2、饱经沧桑,个人和国家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动;3、躬践排场,大多与艺人有相当密切的联系;4、悲剧精神,他们创作了中国第一批真正具有悲剧精神的悲剧经典,如:《窦娥冤》、《梧桐雨》、《赵氏孤儿》、《汉宫秋》;5、本色派(接近市民,曲文质朴自然,接近生活语言,少用典故或骈词俪语,有如现在的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小品),奠定了元杂剧的本色派基础。 (二)、中期(40年文人剧期1295—1332):1、爱情姻缘剧:注重情感本身,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乔吉《扬州梦》、《金钱记》《两世姻缘》;2、神仙道化剧:占有重要地位,《黄粱梦》、《陈抟高卧》、《任风子》;3、文人剧,传达当时文人的感慨,郑光祖《王粲登楼》。4、文采派占据主导地位,首推“花间美人”王实甫。 (三)、晚期(35年杂剧南戏1333—1368):1、地点,江浙一带;2、剧种,南戏;3、作用,孕育了中国戏曲的转机;4、特点:内容上道德色彩鲜明,形式上追求离奇,语言上本色为主。 元杂剧的知识 三、知识:基本格式是四折一楔。元杂剧剧本一般一本四折,每折分为若干场。一场则是从演员上场至全部退入后台,舞台上出现空场。剧本的每一折都由曲辞、宾白、科范三部分。 1、折:折是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唱完为一折,这同时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段落; 2、楔:有的剧本有楔子,楔子是四折之外的独立小段落,放在第一折前或折与折之间。 3、题目正名(剧名):剧本末尾有题目正名,一般为两句或四句对句,最后一句为剧名。 4、曲词(唱词):曲辞前面表明宫调和曲牌名称。 5、宾白(口语):宾白简称白,是剧中人物的言语,由散白和韵语组成。其中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6、科范(形声语言):科范简称科,是说明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音响效果等的。 7角色:旦本戏,末本戏: 明杂剧的创作的演化 一、从明初到嘉靖(1522),是明杂剧的更生期。 1、明朝开国到成化(1465)是第一个阶段(奠基期),五个现象:(1)有名氏作家很少;(2)杂剧创作与宫廷、藩府联系紧密;(3)剧本内容上继承元杂剧后期的说教特色,同时增加了娱乐内容;(4)语言上表现出华丽雅致的倾向;(5)剧本体制上,受南戏影响而有所突破。 2、弘治(1488)到嘉靖(1522)是第二个阶段(孕育期),康海、王九思、冯惟敏、徐渭。特点是:在内容上,主要用杂剧来表现个人的胸怀抱负、抒发自己的抑郁牢骚;在形式上也开始大破元人的定格。 二、隆庆(1567)以后是独具特色的明杂剧的繁荣期,也完成了它的蜕变。呈现了三个特点: 1、形式,折数不定。形式上,折数不定,用曲自由,主唱者不限于一人; 2、内容,雅事趣闻。内容上,多写文人乐道的雅事趣闻, 3、人物,

文档评论(0)

老刘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