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的分析框架-IVT.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一、“器物——制度——文化”三段式 1、郭嵩焘的“器物——制度”两段式;梁启超发展为三段式: 先是“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自强运动; 甲午战败后,“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戊戌维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近十年后,“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新文化运动 2、金耀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从传统到现代》):器物技能——制度——思想行为 a. 中国现代化第一个运动——洋务运动 b. 中国现代化第二个运动——戊戌维新 c. 中国现代化第三个运动——辛亥革命 d. 中国现代化第四个运动——新文化运动 e. 中国现代化第五个运动——共产党之社会与文化大革命 4、大陆学者的三段式有几种: 物质——制度——心性; 技术——思想——政治; 观念的转换——企业的创办——民主制度的汲纳等 二、结构功能主义架构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G.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 主要用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整体是由各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所构成,各部分之间及各部分对整体产生影响和作用,重要之处在于其中的动态平衡)和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注重政治现象的客观情形,而不是首先着眼于政治制度、理想目标等)方法。 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社会整合、知识与教育等5方面来研究中国现代化历史; 在空间上,除了讨论上层的政治、宏观的经济、普遍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问题外,还对社会尤其是基层的情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有关各个时期中县级乃至县以下的权力构成和运作机制、乡村的宗族制度、城乡人民的家庭结构及思想观念,都有扼要而深入的分析讨论,对中国学者有多方面的启发。 罗兹曼 明季至19世纪末——前现代社会变革,18世纪开始衰退,至19世纪中叶堕入危机的深渊; 20世纪进入现代化阶段,但前期主要因国内政治结构的原因,特别是缺少能发挥“整体性功能的中央领导”,变革速率比日、俄低得多; 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在经济、社会、科教等方面迅速进步,但运动折腾和政策反复扭曲了现代化各个侧面之间的关系; 1980年代开始进入现代化新阶段,预计(1982年成书)中国经济将有持续增长。 三、区域研究流派 台湾学者李国祁、张朋园、张玉法共同主持 他们认为开展区域性研究的意义在于: a.中国有广大的幅员,传统背景与现代化的关系复杂,在甲地某种传统是助力,在乙地则可能变成了阻力;由于区域的不同,人的性格也有区别,从而“民族性”也非如有人认为的全然不利于现代化,而是无绝对的是非得先。 b.西方的冲击迫使中国不得不变而且必须及时求变,但西方文化和外商、外国投资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不尽相同。 基本观点: - 领导阶层的强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先决条件,自强运动成就微小,原因是其领导阶层是非常传统性的。1905年废除科举制,推行新式教育,中国的领导阶层才为之一变。 - 中国19世纪的工业化努力,犯了策略错误,误蹈重工业的陷井,白白浪费了三四十年时间。 - 社会变迁的迟滞, 最明显的是土地分配不均问题没有改进。 - 人口压力、帝国主义和天灾人祸等等造成动乱,动乱与现代化两不相容。 四、三对矛盾和四个过程架构 罗荣渠先生指出中国现代化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面临的三对矛盾: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于中华民族反侵略的矛盾;资本主义新生产方式中国古老的小农与手工业结合的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业—商业文明于以儒教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农耕文明的矛盾。 中国百年现代化贯穿了四条明显的线索或过程:自身衰败化的过程;半边缘化过程;革命化过程(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过程(引进先进生产方式后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 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现代化这一历史大变革趋势是各种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因而要具体地从生态、人口、社会、文化这四项“慢变因素”和经济、技术、政治、国际交往这四项“快变因素”入手,逐一考察并作综合联系的分析。 基本观点: 中国的现代化与日本明治维新几乎同时发生,中国在旧王朝体制下的“自强”和变法都未成其功,改革的失败导致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近四十年,半边缘化与革命化继续同步发展。国家的实效统治断裂,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化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经济发展,而是共和体制下的国家重建。 1949年后发展模式全面大转换:内部衰败化与半边缘化到此结束,实现了国家的高度政治统一与社会稳定。开始非资本主义现代化。 1979年以来发生体制内的改革。 五、虞和平“四个阶段和三条道路”框架 1840-1912年,辛亥革命前70年,资本主义现代化“前提与准备阶段”; 1912-1949年,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国成立前40年,资本主义现代化“启动和道路抉择阶段”; 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30年,仿

文档评论(0)

jjwh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