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愿意学习——学生学好的钥匙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松江区泗泾小学 王建萍
“某某同学,你来把老师刚刚讲的这句话重复一下!”随着呼唤声,一个身影从位置上以蜗牛似的速度站起来,然后一脸茫然地望着我。接着,我又随即喊了几个同学,希望他们能给该同学做个示范,可是他们回报给我的也是那一副同样茫然的表情。面对这样的情况,一股无名怒火“腾”地一下从我的心头冒起,并迅速侵入我的肺腑。
不知道其他老师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而我班级的同学却经常这样。我自认为自己课上讲得有声有色,怕他们坐在后面的人听不清楚,我甚至讲得声嘶力竭,把嗓门拉到极限。可是没想到得到的结果却是这样,这怎么不让我心中燃起熊熊大火。
为了改善这种情形,我可谓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办法——鼓励他们,对他们进行说教,甚至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威胁。可是,无论我怎么做,一点用处都没有。这,让我沮丧到了极点。
这帮孩子为什么就是不想学习?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动脑筋,甚至于最简单的抄写,有个别人也不愿意动手,今天拖到明天,明天拖到后天,非得老师盯在屁股后面,一旦离开老师,他们就原地踏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第五十四章“怎样使学生愿意学习”替我解决了这个疑难。他书中写道: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
我们现在的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在学校中,每场考试后,老师会有意无意地把他们排个一、二、三、四、五……而在家中,他们的考试成绩又会成为父母们之间拿出来谈论的资本。能够考出高的分数,似乎成为他们在学习中唯一的奋斗目标。现实生活中,他们学到这么多的知识基本都用不上,根本就感受不到运用知识的欢乐,体验不到自己是知识主人的自豪。他们只是机械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们刚入学带来的渴求知识的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孩子们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为了使孩子们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们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在学校中,我们教师必须抛弃一些常用局限孩子智力生活的方法。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他们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我们可以不带任何目的地让孩子们思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一定与所教科目有关,而仅仅让孩子们去学习动脑筋思考。然后一步步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并最终让孩子们上升到善于思考的程度。只有孩子善于思考,才会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一个正真意义上的好学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到的调动孩子思考积极性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到课外书籍的海洋中去徜徉。学生一旦享受到在海洋里航行的幸福,感受到人类智慧的伟大时,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愿意学习,进而爱上学习。其实,他们在书中看到的有些知识,也许正是我们费劲地想要传授给他们,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的东西。能够达到“无心栽柳柳成荫”效果,如此省力又省心的事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
“学习的愿望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要悉心地保护它们,如果没有它们,生命和花就会调谢。”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将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松江区泗泾小学 程贯雷
最近,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根据资料中介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对于我这样的新老师来说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
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诚然,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