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耳鼻喉科ABR听觉诱发电位.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听觉诱发电位概述 听觉神经系统的各级结构对声音刺激都会发生电反应,这些电反应可以用放置在头顶和乳突间皮肤上的两个电极记录出来。在临床上,这种听觉系统声诱发电位可以用来诊断听觉系统不同部位的功能障碍,这就是电反应测听技术。 郧西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是指给予声音刺激,在头皮上所记录到由听觉神经通路所产生的电位。 (一)AEP的分类与特征 当声音强度在70dB左右时,从头顶与乳突之间所记录到的AEP大致有15个成分。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不同, 这些成分依次分为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听觉中潜伏期电位、听觉长潜伏期电位3大组。 1.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或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 是指给予声音刺激,在头皮上所记录到由耳蜗至脑干听觉神经通路的电位变化。 包括7个小波,用罗马数字Ⅰ~Ⅶ表示,出现在声音刺激开始后的10ms内。 一般认为:Ⅰ波代表听神经的动作电位,Ⅱ波起源于耳蜗神经核,Ⅲ波起源于下桥脑的上橄榄核,Ⅳ波起源于外侧上丘系核,V波起源于中脑下丘,Ⅵ波起源于丘脑内侧膝状体,Ⅶ波代表听辐射的电位活动。 系统解剖学:神经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路 听觉传导路 1 蜗螺旋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是听觉传导的第1级神经元,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毛细胞,中枢突构成听神经(蜗神经)。 2 蜗神经入脑后,终止于蜗神经腹核和背核。蜗神经腹核和背核内含第2级神经元,它们发出的纤维大部分在脑桥内形成斜方体并交叉至对侧,在上橄榄核外侧折向上行,称为外侧丘系。 3 外侧丘系的纤维大部分终止于中脑下丘。下丘内第3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从下丘臂到达内侧膝状体 4 第4级神经元在内侧膝状体,它们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到达同侧的大脑颞叶颞横回,即听皮质。听皮质接受听觉信息,经分析综合,产生听觉意识。 部分蜗神经腹、背核发出的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外侧丘系; 还有一些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到达上橄榄核,后者发出的纤维加入同侧的外侧丘系;也有部分外侧丘系纤维直接止于内侧膝状体; 另外,下丘核的神经细胞也互有纤维联系。 因此,听神经的冲动是双侧传导的。 2.中潜伏期诱发电位(Middle latency evoked potential,MLEP) 是指给予声音刺激后,在头皮上所记录到潜伏期在10~50ms范围之内的听觉神经通路电位变化。 包括No、Po、Na、Pa及Nb等波(N为负相波,P为正相波),代表丘脑及听皮质的电活动,其中混杂有声音引起的反射性耳周围肌肉及中耳肌的电话动。 3 长潜伏期电位:包括P1、N1、P2及N2等波,出现在刺激后50~300ms。 该成分在脑的前额叶电位最大,又称皮质慢反应(slow-cortex response, SCR)。它并不只对声音起反应,触觉、痛觉、视觉等刺激引起的SCR表现形式大致相似。从时间特性上说,它是多源多极的皮质继发性诱发电位,反映皮质高级中枢的整合活动。 长潜伏期示意图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波形 特征及其法医临床学应用 一、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听力正常人在接受短声刺激后,10毫秒可从颅骨皮肤表面描记出7个正相波,称之为ABR,依次用罗马数字来表示即波Ⅰ,Ⅱ,Ⅲ,Ⅳ,Ⅴ,Ⅵ及Ⅶ(图15-3)。 一般认为:Ⅰ波代表听神经的动作电位,Ⅱ波起源于耳蜗神经核,Ⅲ波起源于下桥脑的上橄榄核,Ⅳ波起源于外侧上丘系核,V波起源于中脑下丘,Ⅵ波起源于丘脑内侧膝状体,Ⅶ波代表听辐射的电位活动(图15-4)。 这七个波并不是每人每次实验都能出现,主要波为Ⅰ、Ⅲ和Ⅴ波。 图15-4 正常人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几个正常值如下:   ①各波的潜伏期:正常受试者采用高于75dB左右短声刺激,Ⅰ波的潜伏期约2ms,一般平均接近于1.5ms,波Ⅲ大约3.7ms,波Ⅴ约5.5ms;其余每波均相隔1ms。   ②波间潜伏期 即中枢传导时间,各波间时程用不同刺激强度仍较稳定,因此,可作为中枢性病变诊断的可靠指标,多采用Ⅰ~Ⅲ波、Ⅲ~Ⅴ波和Ⅰ~Ⅴ波的测量,以Ⅰ~Ⅴ波最常用,一般为4ms。   ③两耳间波Ⅴ潜伏期比较 一般差别不超过0~2ms。   ④波Ⅴ反应阈 成人波Ⅴ反应阈一般高于行为测听阈10~20dB,因此可作为客观听阈测定;婴幼儿反应阈比成人高,但与其行为反应阈相对较低,这对聋耳的早期发现有较大价值。

文档评论(0)

178****44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