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计学校老同学第三次聚会上的发言稿范文.docVIP

在会计学校老同学第三次聚会上的发言稿范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会计学校老同学第三次聚会上的发言稿范文    尊敬的陈老师,尊敬的俞老师,各位老同学:      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的话:当人的脸上的皱纹到达一定质和量的时候,人生最精采的日子才真正到来了。我今天看着各位老同学一张张熟悉而又有点陌生的脸庞时,我想到了这句话。我想,在座各位同学老师,都已个个过了花甲之年,按这位哲人的说法,我们现在算是到了人生最精采的阶段了。我感觉呀,我们这帮子老同学,这些年真的个个都活得很精采,应了这位哲人的话。      知道说这话的哲人是谁吗?呵呵,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在下。不过这哲人的哲呀,不是哲理的哲,哲学的哲,而是打七折,打八折的折。我是个打折之人,简称折人————开点玩笑,活跃一下气氛,我们又不是开三届五中quan会,干吗一本正经是不是?好,我提议,先让我们为自己精采的六十来年的人生鼓鼓掌!(掌声四起)      根据聚会筹备小组同学的安排,由我先来做一个今天聚会的主旨发言。我却之不恭,只好从命。就先讲两句吧。讲什么呢?我讲三个内容,一是汇报一下这次聚会的准备过程;二是说点这别后生涯的思考;三是提几句建议,供大家会上商讨后决定。好,先说第一点。      1984年,为了中专生外加一级工资一事,大家经集体努力,补发了中专毕业证书。完成任务后我们曾经小范围聚过一次。1991年11月17日,我们又搞过一次同学聚会。那次聚会,是刚从新疆调回绍兴的胡炳楠同学最早发起,他与我来商量,后我们成立了一个筹备组,由炳楠牵头,我,还有成祖荣,董灵礼和陈芝英几个人研究召集的,大部分同学都来了。那时大家还正当年,工作拼搏都挺忙的,但凡是联络上的同学都来了。陈老师也来了。赵校长有病来不了。俞老师呵,那一次我们怎么找也找不到你的信息。很可惜您那次没来。从那次聚会到今天,已经又过去18年了。很遗憾的是,我们同班同学,已经有六个同学逝去了。他们是:阮雪娟,茹永安,张国星,贺海青,钟浩泉,张德胜。在这儿,我们向他们六位同学和赵校长表示深深的怀念(注:主持人前面已主持默哀一分钟过)。。。。。。逝去一个女同学,五个男同学。看来咱男的的确比女的寿命要短些,这六个同学也在佐证这一现象,呵呵,我看见在座的女同学都笑了。看来你们做女人是好呗点了(众大笑)。      这次聚会,算是第三次了。大约最早是陈老师所希望的,陈老师已经八十多岁了,最近几年腿脚不大好了,不大再出门,他希望再一次见见我们这帮他特别熟悉的学生。陈芝英,丁小芳,徐世芳,钱大水,张国震,章金淼等同学都表示应该再搞一次聚会,现在大家都退休了。应该更容易办。当时我还在律所打工,这信悉也传到我这儿了,我也参与其事了。但办这事有一个最困难重重的事是联络工作,同学们过去互留的电话号码这几年几经折腾,没一个有用了的,有的在外地工作的同学,更是难以联系上。在绍兴的老住处也个个都搬迁过了,寻也寻不着。为这事,上述许多同学都花力气多方打听,特别是张国珍和钱大水同学,花了很多的精力,把大部份的同学都联络上了。今天,凡是联系到的同学,除尹维卿和姜国均两位有特殊情况外全来了。我们筹备组的同学,真的很开心。      。。。。。。。。。(事务性琐事之言删去)      二是想把筹备组同学的一些想法讲一讲。老师同学们,我们在校同窗共读时,国家刚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走过来,我们当年同窗时,都是处在十七,八岁的豆蔻年华,岁月冉冉,现在我们都已六十多了,走出校门,算来已四十五年了。我们每个人,已经划了一条长长的人生轨迹。要说起来,我们这个社会,人是熙熙攘攘,数都数不清。我们因工作接触过许许多多的人,可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真正地与别的人相交~相知~相印的人其实是不多的。退休了你就慢慢地能体味出这一点。也许你在这一生中,认识了成千上万的人,但其实大多数人是与你仅仅是认识,虽然并非擦肩而过,但形同擦肩而过,往往是过后不太思量的。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其实是没有留下什么烙印的。但是,我们今天在座的同学,我们之间,人生轨迹在一段较长而又特殊的时段里是相知,相交,相印的。我们之间,此生决不会忘了艰难困苦但情深谊长的同窗之情。我们是在社会最困苦的岁月里,在漓渚下岭的山神庙改建的会计学校朝夕相处读书和生活,24小时在一起地度过了整整两年学习生活的,苦则苦遍,乐则乐透。比如,每隔一星期的周六,吃过中饭,我们这些连公交汽车票三角钱都拿不出的同学,就沿着漓铁小火车轨道集体走回家,每次要步行三个多小时,苦不苦?不苦。我们还嘻嘻哈哈一路唱歌呢。那时吃得多苦呵,七分钱一天的包菜制,吃什么呀。因此同学中没一个雪白滚壮,肥肥壮壮的,女同学个个天然苗条,男同学个个饿吼吼营养不良。是不是呀?我们的这段人生经历是共同的,由于特殊,因此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份此生抹不去的记忆。中年时段,大家都在为前途生计拼搏,无暇细细品味这一

文档评论(0)

scj1122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5135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