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拍卖业的源流轨迹探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尽管拍卖业起源于西方,但中国拍卖业的形成也有本土社会文化背景作为支撑。   本文通过采用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的视点探析中国拍卖业的源流轨迹,作出的大体描述是发端于古代寺院,辗转于唱卖、估衣,创始于穗沪外商,式微于计划经济,复出于经济改革,发展于商品时代。   中国拍卖业经历了唐代寺院唱衣向世俗的转化,是中国拍卖业的一个漫长的早期启蒙过程,从而出现了与之相类似的市场化商业活动估衣业。   清代中叶以来的卖叫货和外商拍卖行的登陆,为中国现代拍卖业的正式形成进行了重新启蒙。   两次启蒙,以及中国市场经济一波三折的发展与确立,最终催生了当代中国拍卖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关键词拍卖寺院唱卖唱卖估衣式微与复出一、拍卖与拍卖业拍卖又称竞买或竞卖,是一种带有典型市场经济色彩的特殊的商品交易方式。   现代拍卖,通常是指由拍卖机构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按一定的章程和规则,通过公开竞价而定价金的方法,将出卖人的财物售给出价最高的应买人的一种商品交易方式。   二、发端于古代印度佛教处分亡僧遗留衣物制度的中国寺院唱卖1931年,著名的敦煌学家向达先生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五卷第六号上发表的《敦煌丛钞》中,披露了当时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藏敦煌写本成字96号《目莲救母变文》卷子的背面,有一则手抄本的资料法律德荣唱紫罗鞋两,得布伍百捌拾尺,支本分一百五十尺,支索延定真一百五十尺,支索政会一百五十尺,支图福盈一百五十尺,赊二十尺……僧政愿清唱绯绵绫被,得布壹仟伍百贰拾尺,旧口壹仟尺,支图海明一百五十尺……金刚唱扇,得布伍拾伍尺……法律道英唱白绫袜,得布叁佰尺,又唱黄画帔,得布伍百尺,支图道明一百五十尺,支本分一百五十尺……这则手抄在《目莲救母变文》的背面的原始资料由此披露后,立即引起了文史学术界的注意。   1934年,向达先生又在所发表的著名学术论文《唐代俗讲考》的僧人之唱小曲专节中,对这则珍贵的手抄文献作了诠释,认为这是当时僧人书为人唱曲所得布施同分配的账目,并指出,账内记有所唱各种小曲的名目,如紫罗鞋两……唐代僧人为人作法事以外,并也唱一种小曲,以博布施,云云。   ④时过40余年之后,四川大学张永言教授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敦煌文书中的这则抄件乃是一篇唱衣历,而非僧人之唱小曲;其中的唱字并非演唱歌唱之唱,而是估唱、唱名、唱票之唱。   是在分卖亡僧遗物时唱出所卖物品的名目、数量、价格等,即所谓的唱衣。   另外,抄件中出现的法律、僧政之类,均为寺庙中僧侣的职衔,不应同僧徒的法名相混同,如愿清就是僧人的法名,等等⑤。   惟惜向达先生早于1966年含冤逝世,已经无法读到这翔实可信的考释了。   从西汉末年佛教传人中国,迄今已有2000余年了。   在古印度佛教本土化成为中国佛教的历程中,不仅佛教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层面十分广泛、深刻,也为本土社会生活引进了一些新的事物。   其中,拍卖的初始形态——唱卖,即发端于古代印度佛教处分亡僧遗留衣物的制度。   在一些印度佛教律藏经典中,可以看到明确记载有关处分亡僧遗留衣物办法的规定。   例如,在辑录印度佛教戒律的《摩诃僧祗律》卷三一,所规定的处分亡僧遗物的三种方式中名为所谓贸易分受的第三种方式,就是唱卖。   又如《十诵律》卷三中也谈到佛言‘从今日听众僧中卖衣,未三唱,应益价。   ’益价时,比丘心悔‘我将无夺彼衣耶?’佛言‘三唱未竟,益价不犯。   ’就是说,所要出让的亡僧遗留衣物的分受对象亦即竞买人,是寺院的僧众;寺中的僧众要通过三次益价性的唱卖来竞买,以增值的形式向寺内出让这些亡僧的遗留衣物。   那么,如何处置唱卖所获得的收益呢?按照律藏的有关规定,除了要清还该僧生前的债务、付给其生病时护理者一定的报酬外,其余的就作为寺产归寺院僧众共同所有了。   佛教经典《百丈清规住持章》亦载,僧人圆寂,所有随身衣钵,请书记师抄录板帐,监院、职事、书记及看护病僧的人等签押,物件留丈室或寄存内库房,命秉公有德者保管,以俟估唱,也称唱衣。   届时,由僧之唱和,分配亡僧三衣等物。   亡僧生前若负债,或为给付疗养、丧葬等费用时,一般皆由维那预先评定遗物价格,集合僧众而竞售让渡之,称为估唱、提衣、估衣,或称卖衣。   三、唐代以来中国寺院唱卖至公元8世纪,创立中国佛教禅宗一代寺规的怀海公元749—814年大师在编写《百丈清规》是否就已经根据旧律把唱卖制度正式列入了进去,因该书原本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不得而知。   但是,在元代至和二年至四年公元1136—1138年刊布的由德辉和尚编修的《敕修百丈清规》卷六,十分清楚地记述着寺院唱卖的具体操作规则荣毕,后堂司行者覆住持、两序侍者。   斋罢,僧堂前唱衣,仍报众挂唱衣牌……维那ā解袈裟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