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埋线疗法 耳压疗法 具体操作 临床运用内容提要一埋线疗法1概 念 穴位埋线是在消毒条件下用针具把羊肠线埋藏在腧穴皮下组织肌层,利用埋藏的羊肠线在腧穴的持久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穴位埋线疗法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初用于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 如今,本疗法已在各科100多种疾病广泛应用。尤其对慢性、顽固性、免疫力低下性疾病疗效显著。 2作用机制物理刺激效应(1)穴位封闭效应。(2)针刺效应。(3)刺血效应。(4)留针及埋针效应。化学刺激效应(5)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 后作用效应。(6)组织疗法效应。(1)穴位封闭效应局麻刺激→皮部 →孙脉 → 络脉、经脉→调整虚实,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局部麻醉时,使相关穴位的皮肤受到一定量的刺激。具体如下: 针头刺入皮内及注药时产生的疼痛信息传到相应的脊髓阶段,抑制了相同阶段所支配内脏器官的病理信息传递。 局麻后期,穴位局部血管可轻度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使局部代谢正常化,改善其营养状况。(2)针刺效应 穴位埋线可以起到针刺的作用,可以达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目的。 由于埋线针较粗大,刺激感应也更为强烈。(3)刺血效应 刺血是用针具刺破血络,放出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临床埋线时往往会刺破穴处血络,至针眼处有少量出血和渗血,有时瘀结皮下,这就产生了刺血效应。(4)留针及埋针效应 “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穴位埋线实际上就是留针和埋针之法的延续和发展,肠线在体内的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就诊次数多等缺点。 (5)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 埋线后,会使局部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受损组织细胞释放出来的某些化学因子可造成无菌性炎症反应,使穴位局部组织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为损伤的修复创造条件。局部组织蛋白分解,N递质增加,降低缓激肽和5-羟色胺等致痛物质含量。(6)组织疗法效应 羊肠线是用羊的肠衣加工而成,乃异种组织蛋白,埋入穴位后,会产生排异反应,变态反应。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破坏分解羊肠线 从而提高机体的营养代谢、应激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概括为: 协调脏腑、平衡阴阳1疏通经络、调和气血2补虚泻实、扶正祛邪3 以上各种刺激同时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 一部分经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上角上传大脑皮层,加强了中枢对病理刺激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在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调整脏器的机能状态,达到双向调节作用。常用腧穴埋线穴位遍及全身,但多在肌肉肥厚的穴位埋线。尤为常用的是背俞穴。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位于膀胱经上。正坐或俯卧,位于背部背俞穴由大椎向下查数胸椎,或从肩胛下角水平摸到第七胸椎,分段查数胸椎;于腰部的背俞穴在平齐髂嵴最高点处摸到第四腰椎,分段查数腰椎 ,均在脊柱旁开1.5寸处定穴。 现代研究认为,背腧穴十分邻近脊神经后根,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针灸通过对背腧穴的良性刺激,改善了局部组织代谢。同时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梢,交感神经末梢及神经伴随的血管,通过神经的轴突反射,节段反射途径作用于脊髓相应阶段的自由神经中枢,调整了内脏功能,并经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传至脑,并借助与脑的相关下行传导纤维联系,实现背腧穴对内脏和全身的良性调节作用。一耳穴疗法1.概 念 所谓“耳穴”,是指分布于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区域。它是耳廓皮肤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位,也是脉气输注之所在。因此,在耳廓的表面,凡是能够反映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部位,可以统称之为“耳穴”。反应点反应点反射点反射点反应点反应点反射点反射点 由于人们认识耳穴的角度不同,通常又把耳穴称为“反应点”、“反射点”、“敏感点”、“阳性点”、“压痛点”、“低电阻点”、“良导点”、“刺激点”、“治疗点”。敏感点敏感点敏感点阳性点阳性点阳性点阳性点压痛点压痛点压痛点低电阻点低电阻点低电阻点良导点刺激点刺激点治疗点我国 内经记载“耳中”,《千金药方》记载的阳维穴。古希腊 割耳后血管-阳萎不育 古埃及 妇女节育2.发展历史法国 医学博士P·Nogier于1957年发表了形 如胚胎倒影的较为完整的耳穴图。我国1987年成立耳穴研究会,1992年,发 布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使得耳穴基本定型,现在确定的耳穴有91个。3.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阳经直接入耳或耳周围,阴经通过各自的经别间接地上达于耳。奇经八脉中阴跷、阳跷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经络偱行手阳明之别…入耳,会与宗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岛津原子吸收AA6800说明书.pdf
- 2025湘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假期视觉笔记》课件.ppt
- 体例格式4:工学一体化课程《小型网络安装与调试》工学一体化课程考核方案.docx VIP
- 党课培训课件.ppt VIP
- 2025年江西省辅警招聘考试试题带解析及完整答案【历年真题】.docx VIP
- 拉法基瑞安水泥健康与安全管理.pdf VIP
- 学堂在线人像摄影(2025秋)考试答案.docx VIP
- 日立扶梯HE15控制装置维保手册.doc
- 地表注浆施工方案施工组织.docx VIP
- 2025-2026学年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2019选修2 网络基础-粤教版2019教学设计合集.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