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选士与取士制度三主要内容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一汉 代 察 举 制二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第一节 汉 代 察 举 制察举制的诞生与演进萌芽:汉高祖刘邦肇始:汉文帝15年,诏举贤良方正定制: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程序:“乡举里选”,由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中央,再由中央考察核实之后授予官职第一节 汉 代 察 举 制察举制的考核法规标准与条件:儒术取士实行奖惩严明的察举责任制限定察举科目、期限和人数实行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荐举方式考试方式:皇帝策试、公府复试、博士三科、博士弟子课试察举制的科目与内容常 科特 科贤良方正:选拔公正无私、敢于直言之士明经:选拔通晓儒家经典之人明法:选拔通晓律令的人才孝廉:察举孝子廉吏茂才(秀才):选拔奇才异能之士。察举制的特点实施对象 全体士人操作方式 主管官员推荐察举制的利弊得失消极作用积极作用高度重视人才,改变人才选拔标准颁布较为健全、完善的察举法规荐举与考试结合,保证衡量人才的全面性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以德为主要考察标准较难客观评定,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现象在东汉尤为突出权贵操纵,推荐者所知范围有限,很难广泛察知真正的德才之士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也叫九品官人法。这种方法是在地方的州和郡设置大小中正官,由中正官把被选的士人按照家庭出身和个人的才学,分为三级九品,作为授官晋爵的依据。 具体实施办法: 1.设置中正官2.品定人物3.按品授官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问题与废除1、“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2、举用人的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衡;3、按门第取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滋生腐败,阻塞贤良。主 要 内 容宋朝唐朝隋朝明朝清朝 鼎 盛 发 展 终 结 诞 生 颓 废隋唐到明清的科举制度隋朝科举制的产生时间: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标志:进士科的设置原因:国家行政机构运行的需要 庶族地主阶级争得政治权力的需要 制 举生 徒乡 贡唐朝科举制的发展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考生来源与报考方法在校学习经考试合格的学生,由学校送到尚书省参加考试。不在校学习的学生,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送至尚书省参加考试。下列人员不得报考:犯人、工商子弟、州县小吏考试程序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吏部考试。考试的科目和内容两种类型:常科和制科。常科的主要科目有秀才科:考方略策五道题进士科:考诗赋明经科:考试经义明法科:考试律、令等知识明书科:考文字。《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过明算科:考试算术。《九章算术》三条,《周髀算经》、《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五经算》各一条考试的方法 帖经 口试 墨义 策问 诗赋 作 用科举制的作用、流弊与影响一有利于权利集中和政权稳定;向地主阶级的各阶层和广大平民子弟打开了入仕的途径;有利于全国思想的统一和学术的统一;有利于缓和阶级对立,体现一定的社会公平。流 弊科举制的作用、流弊与影响二科举考试内容狭窄空疏无用,不利于选拔培养实际能力的人才。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科举考试最后取舍是由主考官、礼部、宰相、皇帝决定,录取标准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影 响科举制的作用、流弊与影响三科举考试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兴衰科举考试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宋朝科举制的鼎盛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名额,较前朝扩大了10余倍提高了科举及第后的地位与待遇严格立法,完善考试制度,防范舞弊生员院试童试科试府试县试岁试乡试举人解元会试贡士会元殿试进士状元藏在鞋底的小抄 作弊时候用的微型书 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用来作弊的小抄 作弊衣服 承题帽子破题起讲正文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明朝科举制的颓废八股取士:清朝科举制的终结 废除时间:公元1905年废除原因: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空疏的内容、专制的形式以及考试作弊科举制度是清末新式学堂发展的障碍。参考文献刘虹著,中国选士制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林白 朱梅苏著, ?中国科举史话,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01月?? 刘海峰 李兵著, 中国科举史,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4年 王炳照 徐勇 主编, 中国科举制度研究,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年06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