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岩体中东部铜钼多金属矿整装勘查物探工作专项设计书
总体目标任务:
以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铜矿为主攻目标,其次对岩体外缘铜钼多金属矿化带开展评价,查明找矿潜力。首先对阳新岩体北缘接触带中东段已知矿床的边深部进一步勘查,力求新增一定资源量;其次对沿接触带部分有利部位进行探索,以期发现新的矿床(体);另外对区内有利成矿地段开展探索,力争发现新的矿产勘查基地。
物探工作目的和任务:
通过1:1万重、磁扫面物探方法,了解测(矿)区地球物理场特征,圈定、筛选异常;对具有找矿前景的异常进行1:2000综合剖面,对验证钻孔开展井中物探工作,对异常进行推断解释,大体查清勘查区岩浆岩赋存状态、岩体与地层接触关系。运用地质成矿规律,结合相关学科为寻找接触交代型或斑岩型铜、钼等金属矿提供依据。
第二节 工区范围及自然地理
总面积314.99平方公里。
图1-1  工区交通位置图
测区内地形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区,一般海拔标高300—500米,最高峰为筠山的峨眉头633.9米,通行通视较困难;而南部则为垄岗丘陵区,其海拔高度一般小于100米,工作条件较为便利。
勘查区东临长江,水上交通方便。区西有106国道和316国道、武九铁路横贯东西,区内有县级公路及村级公路交织成网,交通便利。
区内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为典型的亚热带气候。
勘查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采选业集中,经济发达。且分布有城镇及工矿企业区,水电供应方便,劳动力充足。工业初步形成了铝业、水泥、金铜、纺织、煤炭等五大   支柱产业。农业形成了水产、林果、蔬菜、苎麻、畜牧、旅游等六大特色经济板块。山区森林灌木覆盖面积大,林业资源较为充裕。
第二章  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第一节 以往工作程度及综合分析
全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区域地质矿产和重磁覆盖全区最大比例尺为1:5万,主要在2010年完成。矿产勘查仅在三个矿区进行,赤马山—李家山、铜当—铜洞及牛头山,各自开展一些普查—勘探工作。大部分地区仅做预查工作,极个别地区存在空白区,如峨眉头—益柯山、向六山等。
一、矿区地质、勘探工作
(一)赤马山矿区
1952年~1953年,中南地质局414 队在矿区系统地用槽探揭露矿体,提交了工作报告。1956年~1959年,813地质队在414队所作工作的基础上,对矿区进行地质勘探工作,提交了《湖北阳新赤马山铜矿地质勘探总结报告》。
1957年8月~1959年7月,提交了赤马山铜矿地质勘探报告。
自1960年至1985年先后开展过边深部的勘查等矿山地质工作。
(二)李家山矿区
1966年至1969年,中南冶勘604队在父子山进行普查找矿,施工钻孔23个,钻探进尺7628.14米,槽探2240立方米。后于1970年5月提交了《湖北省阳新县父子山铜矿地质总结报告》。
2003年,鄂东南地质大队对湖北省阳新县父子山铜矿区进行了资源储量检测,编制《湖北省阳新县李家山铜矿资源储量检测地质报告(2003年度)。
2007年,湖北省冶金地质勘探队对湖北省阳新县李家山矿区进行了资源储量检测,编制《湖北省阳新县李家山铜矿资源储量检测地质报告。
(三)铜当—铜洞矿区
1965-1969年,原省局801队(后改为第四地质队)作过磁法、化探扫面,投入钻探32孔9341.03米,提交了“湖北阳新铜洞铜矿区及外围1966年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安排”。
1970年省第一地质队对铜洞含铜夕卡岩带加密控制施工提交《湖北省阳新铜洞铜矿区评价报告》。
1977-1980年第四地质大队完成陶港工区1/10000磁测、激电、自电、土壤地化测量等面积性工作。
1990-1991年鄂东南地质大队对铜洞地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投入钻探、物探等工作,提交《湖北省阳新县陶港镇铜洞铜矿普查地质报告》
2004年鄂东南队对铜当矿区进行了储量检测,提交《湖北省阳新县铜当铜矿床矿产资源储量检测地质报告》。
二、测区地质科研工作
为打开鄂东南地区找矿工作的局面,配合矿产勘查工作的开展,近几年湖北省鄂东南地质大队开展了科研性的专题研究。涉及本区的专题研究有《鄂东南地区部分资源枯竭小型矿山深边部找矿潜力评价》及《湖北省阳新岩体北接触带及其外缘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此两个专题对本区的控矿条件与成矿规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对一些老矿山和矿床点进行了调查,对已知矿床矿体特征、控矿规律进行了再认识,对北缘的铁帽成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区内的找矿方向,圈定了找矿靶区,得到以下三点认识,为本次勘查工作打下了基础。
(一)区内具有优越的构造条件,山坡—枫林超壳断裂,呈北西向贯通本区,是鄂东南地区岩浆岩、含矿热液上侵的主通道。与超壳断裂连通的铜绿山—李家山壳断裂在成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控制着阳新岩体的北部边界,也控制着重要矿床(体)的分布。沿这个断裂带寻找深部及外围矿床(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