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 人才测评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知人”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把善于 知人看作智慧的象征。在 《淮南子•泰族训》中,刘安也认为“仁莫大于 爱人,知莫大于知人”,并且进一步指出了它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 性,“知人则无乱政矣” 。在人才的识别、甄选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创 造了许多人才测评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广泛和卓有成效的实践和建 设,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操作经验。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对我国古代的 管理心理学思想探讨中,也涉及了人才测评的内容,但专门对古代人才 测评思想进行整理和挖掘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尚不多见。本文从人才测评 的角度对古代的人才测评实践思想和方法进行分析探讨,这对于现代的 人才测评活动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人才测评发展的三个时期 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人才选拔和人才测评,按不同的历史发展阶 段,人才测评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上古到春秋战国为起始期。这一阶段的人才测评由 于处于开始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和方法,对人的评价以荐举和 观察为主要方式。如先秦时期实行的乡举里选, 《尚书•尧典》也记载 了尧对舜长达28年的测试和考察。此外, 《诗经•国风•諝风》中也有通 过描述贵夫人衣着的华美与行为反差,来揭示其本质的诗篇。春秋战国 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诸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人才的见解, 这些理论和方法散见于诸子百家典籍之中,但总体上都不够系统和全 面。 第二时期,从汉到隋为发展期。汉朝首次确立了“察举”、“征辟”制 度,为国家选拔人才。到了魏晋南北朝,对人的评价和判别有了很大的 发展,特别是魏国为了吸引人才,创设了九品中正制,以此作为任用官 吏的依据。这一时期的最重要成果是形成了以刘劭的 《人物志》为代表 的人才测评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时期,从隋唐至清末为成熟期。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度,在唐代 得到发展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 要途径。各朝在考试的内容上各有所侧重,唐重诗赋,宋试经策,明清 以八股取士。这一时期,人才测评的制度相对完善和稳定,不同领域的 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方 法。 二、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的特色 1.人才的重要性思想 在长期的征伐和兼并战争中,人才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地位得到确 认。“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 辱。”古代思想家墨子在 《墨子• 尚贤》中指出:“ 尚贤为政之本也”,并 明确提出了“ 尚贤事能”,主张任用贤才治理国家。赵蕤在 《长短经•大 体》中也说:“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 危。”不能任贤,恶者就其位就会导致忠良离散,从而危及国家统治。 因此,古人更是把“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作为国家的三种不 祥征兆,以此提醒管理者要亲贤臣,远小人。 2 .人才的难知性思想 人才乃制胜之本,王安石也认为“人才难得亦难知” 。庄子进一步阐 述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 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儇而达,有坚而缦,有缓 而钎。”意思是说人的心理比山川还要险恶,比苍天还要高深莫测。自 然界的春秋冬夏和旦暮的循环往复还有定时,而人却善于掩饰,不显露 于外表,把情感深埋在内心深处,故难以测度。而以用人为长的诸葛亮 也认为:“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 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人本身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善变性的特点,要想对人有一个公正 客观的评价并非是一件易事,智谋之士也深感人才难知。赵蕤在 《长短 经•知人》中说:“汉光武聪明之主也,谬于庞荫;曹孟德知人之哲也, 弊于张邈,何则?夫物类者,世之所惑乱也。故曰狙者类智而非智也, 愚者类君子而非君子也,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 由此可知, 对人才的评价并非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白居易在 《放言•其三》诗中 说:“试玉要烧三 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他认为要想对人做出真正客 观的评价,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用时间进行考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个 要求往往难以办到。对人才需要的紧迫性,就要求创造出相关的方法和 技术,并能够快速的辨别良莠,识别人才,这样人才的可测量思想就应 运而生。 3.人才的可测量思想 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在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提出

文档评论(0)

荔力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