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3月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pdf

湖北省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3月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pdf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湖北省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3月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天下”进入地球“天下”以来,传入了西方“人性恶”的人类哲学思想, 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遏制 “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因为人性本源是恶的,因此必须配之以“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这 关于 “人性恶”的人类哲学观点,中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已有之,代表人物便是诸子百 家之一的荀子。荀子持“人性恶”观点,而同时代的孟子则持“人性善”的观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各 哲学流派,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按故往历史中国十分惯常思维的“大是 大非”原则来看,人性的善与恶,是两个绝然相反的人类社会哲学元素,荀子与孟子应被归为两个不 同的学说流派。但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学术却把两位持泾渭分明哲学观点的人,同称为 “儒家”。不 知两位已作古二千多年的大学者会不会在黄土之下跃骨而起? 仔细想来,把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们归于 “一家”的文化现象,也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情理之 中。中国数千年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与行政一统论相匹配的学术一元论,也就不得不把为华 夏人类思想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各流派人物都归入相同的毂中。在归入 “一家之后,再予以分门别类, 作内部清算,谓之 “一家”之内的不同“路线斗争”,再或逐“师门”,斥之学术叛徙、学术内奸。 那个时代的这 学术的历史发展逻辑,同样与封建社会一统皇权独裁之下的“羁縻”臣僚、清算各派 臣僚的行政制度,完全匹配。但显然,两者本来就不在一个学术流派中,而这正是符合近代以来人们 认同的人类历史 “学术多元论”观点的。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古代中国社会分科 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读书做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和独木桥,但人类思想(包括 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 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 春秋末期,早于荀子孟子一百年的孔子仅谈到了人类哲学“仁”的思想,而荀孟则开始了人性恶 和人性善的争论。众所周知,自后两千多年中国皇朝历史遵循了孔孟之道,而荀子的“性恶”人类哲 学思想早已被皇朝历史自我消弭于无形之中。有当代考古学家指出,人类文明历史数千年以来,人们 的物质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性情几无改变。笔者以为,人类历史一直存在着这么 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 这就像表决心发誓要克服自我一样。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提到孔子“仁”思想时这么说: “按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先天”(黄仁宇著 《万历十五年》)。 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受到 “性恶”遏制,说“性善”则可以使一部分 “圣人”免于遏制。这在 今天的人看来,道理很简单。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轻视实践的古人先给 予认知上的定义,再寻找“理”;现代人在实践中寻找“理”),那么,今天的人如果再提“性善” 论,则别有它图了一一人类历史证明:提倡 “善”的人就是“善人”,那是一 是人都不信的鬼话。 正如明代哲学家李贽所揭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 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 (选自《关于人性的善与恶》,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人是持“人性恶”的哲学观点的,与之相匹配的是遏制 “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以及 “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B. 作者认为,“人性恶”和“人性善”是两个绝然相反的哲学观念,不应该将分别持有这两 观念的 代表人物荀子和孟子归属于同一个哲学流派一一儒家。 C. 把分属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归于一家”是为了顺应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因为中国数千年来实行 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学术一统论是与之相匹配的。 D. 作者认为,现代人再提“性善”论,就是另有所图,而古人提“性善”论只是因为认识论的局限, 入了 “先给予认识上的定义,而寻找理’的偏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近代西方“性恶论哲学思想流入中国为引子,探讨了 “人性恶”的

文档评论(0)

chinae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