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docx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所以,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效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 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 2、提问“泛泛而谈”。 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或是以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的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如一开篇老师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试想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怎么能回答得上来呢?这样,不但使教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3、提问“步步为营”。 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案”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使之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二、提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 这样的问题,(1)可以从标题入手,如学习《伤仲永》一文,通读课文后,问:本文标题中哪个字是全篇文眼?(伤)?这一字饱含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惋惜)作者为什么会抒发出这样的心情?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及造成人物悲剧的根源所在,在惋惜同时留给后人提示警醒。所以,有效的提问能聚焦文章的重难点,同时也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不仅课上得紧凑,而且也更有效。(2)可以从结尾入手。如《捕蛇者说》的结尾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此句是文章的中心句,那文章是怎样紧紧围绕此句话展开的?在认真阅读全文后,可从捕蛇缘由:抵租、蒋氏三代的悲惨遭遇:蒋氏的捕蛇生活和乡邻的交税生活对比,探究造成捕蛇者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这一纲举目张的问题的设计,把课文环境、人物、情节三大描写及其作用和文章的主旨理解全包含在内。(3)抓住重点语句和关键细节设问,如学习《我不是懦夫》一文,“我不是懦夫”这句话是王嘉鹏对哥哥的回答。可是他没有说出口,而只是“在心中默默地”对哥哥说,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我”不说出来是想用行动来证明“我”不是弱者,更不是“懦夫”,“我”要用坚强来诠释“我”的不幸,战胜“自我”,接着追问:面对灾难,王嘉鹏曾经是个弱者吗?引导学生圈划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人物心路历程,体验到灵魂的高贵。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有很大的思维容量,也明确地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所以,整体、集中的提问取代了那种琐碎、繁复的一个个小问题的不厌其烦地发问,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效度,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的空间中、在一定的“磨砺”中得到了提高。 2、“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富有价值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通过知识竞赛导入:“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亭台楼阁林林总总,有谁知道中国的‘四大名楼’吗?”一问既出,学生很兴奋,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前后左右,七嘴八舌,思维异常活跃。“鹳鹊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甘落后。在意犹未尽中,我又抛出第二问:“谁还能举些有关写这四大名楼的诗句吗?”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一学生道出“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因势利导:“ 你知道这句名句出自哪位名家的哪篇名作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很好,今天我们就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来感受范仲淹的这一伟大的政治抱负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