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油沟往事
石油沟在巴南区安澜镇,这是四川油气田最古老的基地,也是川东钻探公司的发祥地,石油人爱叫它“烟坡”。我到第一次走进石油沟是1999年,在哪里工作了一年。那时烟坡还有不少人,许多是退休的石油人,年轻一辈很多是钻井助剂厂和玻棉厂的职工。香樟参天、桂花满地是我脑海中最深的记忆,当年的办公大楼依然矗立在山麓,虽说沧桑却依然堂皇,住宿楼、食堂、球场、红军院错落其间。最好的是八月桂花开了,闻到烟坡的桂花香,金黄的阳光暖暖从枝叶间折射下来,那一瞬间,非常惬意。
在这里我接触、认识了很多人,曾有幸聆听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刘(当时已经91岁高龄)重温很多关于石油的往事。亲眼看到了水口寺的巴1井,也知道了巴9井。
一、巴1井
巴县(今巴南区)烟坡虽地处远郊山野,因为“冒油”,而引起外界屡屡关注。1935年5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调查石油沟,确定钻探井位。派专人远赴德国订购新式钻机。1936年,资源委员会成立四川油矿勘探处,向德国购置的4台旋转钻机,于同年4月开始分批启运。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等原因,导致钻机运输工作困难重重。遭日机轰炸,部分机件失踪,东拼西凑,总算配成两套钻机,一台运到巴县石油沟,一台运往达县石梯坎,后来调往甘肃玉门。
1937年10月28日,风轻云淡,秋高气爽。巴县石油沟第一号井(巴1井)开始钻探,掀开了中国近代油气钻井史上使用旋转钻机的历史篇章……
鉴于技术条件和战乱等多种因素,巴1井的钻探坡坡坎坎,起伏跌荡,其困难和遭遇超出想像。刚开钻,使用德国造的鱼尾钻头对所钻地层的紫红色页岩不适应,平均日进尺只有0.44米,钻砂岩平均日进尺仅0.03米。如同老牛拉破车。比当时在自贡自流井一带老式顿钻速度还慢。当局大为恼火。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心急如焚,又摸不着头脑。不到10个月,用光所有鱼尾钻头,被迫使用德制取心钻头。如此这般瞎折腾,直到1938年8月底,才改用美国制造的牙轮钻头,始有好转。1939年5月,钻达井深1202.67米。11月25日,钻至井深1402.2米嘉陵江统第五组地层。其时,钻机已超负荷运转,在石炭系地层获得日产天然气1.5×104立方米工业性气流而完钻——中国首次使用旋转式钻机,钻成当时最深的第一口天然气井。
巴1井的成功钻探,让国民政府当局喜出望外,极大鼓舞了国人士气。除了政治和人文影响,巴1井在钻井技术层面,也作了可喜的摸索。以“石油”闻名的石油沟,在中国钻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巴1井,打出了当时储量蔚为可观的天然气(以及凝析油)
巴1井的档案,安静地躺在四川局川东钻探公司档案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巴1井“第一次试气时发现凝析油的情况,并说到每半年排水时放出汽油756—1100公升”。从1940年到1948年,前后8年间,直接利用套管头压力灌气入氧气瓶。每日约生产80个大气压的天然气150瓶,供应抗日战争期间的重庆南岸海棠至土桥,海棠溪到南温泉段公共汽车,以及南岸汽车轮渡等燃料。某种程度上讲,这一非常时期获得的宝贵燃气资源,至少保证了半个“陪都”的正常秩序。解放后,巴1井1950年恢复生产,每日产气130大气压200多瓶,供应重庆市区及南岸公共汽车。
此外,除了完成于1962年3月的巴1井“井史”,其他条目几乎都是空白或残缺不全。而石油沟气田同一构造的“巴字号”井,却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度沸腾,石油人应该记住,石油沟巴1井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分量!
二、巴9井
巴9井这是一口写入新中国石油天然气历史的老井。贮立半个世纪的采气树,以累计16亿的天然气产量,生命如斯,历经风雨,创造着石油沟的传奇…… 1956年10月14日,位于巴县新盛的巴9井开钻。作为石油沟构造主高点探井,和在苏联专家、技术人员指导下,用涡轮钻井方法示范的重点井,设计井深3200米。年底,钻至井深1099.40米,进入嘉陵江发生井漏,连续多次堵漏均未成功。临近春节,出于尊重和好客,苏联专家应重庆市交际处邀请到渝过节。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那一年四坪村的“年味”特别浓,人们沿袭传统习俗的同时,还吆三喝五,大老远赶来看“钻石油”。井场坝,宿舍区,热热闹闹,到处都是稀奇的脸。
——那一天是1957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三。 清晨。寒气逼人。
第三次井漏后,在1099.35米堵漏未成,判断漏层还未钻穿,故决定抢钻1米再堵。刚钻进0.92米,泥浆未返出,漏失比重1.48的稠泥浆22立方。随即起钻,起出35立柱未向井内灌泥浆,见钻杆内冒气,井下尚余216米,即发生强烈间隙的井喷泥浆两次……
由于井内泥浆逐渐下降,液柱压力不足,天然气喷出井口高达30公尺左右。气喷10分钟后,与井架撞击产生火花,引起天然气燃烧,不到15分钟,井架烧塌。火灾发生后,在重庆度假的苏联专家在1小时内赶回井场,四川石油勘探局、四川省、重庆市委、成都军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