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学第6章循环系统.ppt

  1. 1、本文档共1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 第一节 心脏的解剖;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 第一节 心脏的解剖;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一)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 (二)动作电位AP ; 1、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3期:快速复极末期, 100~150ms 膜内电位下降至静息电位或舒张电位水平 4期:静息期或4期自动去极—膜电位恢复后时期 非自律细胞:膜电位稳定于静息水平----静息期 自律细胞:膜电位不稳定,开始自动缓慢去极化----4期自动除极 ;2、快反应细???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0期:自动去极化与Na+快速内流有关 外来刺激,Na+通道部分开放 ,少量Na+内流 ,膜部分去极化,达阈电位-70mv ,Na+通道开放明显↑,Na+快速内流,膜内电位急剧上升。 Na+通道----快钠通道,被河豚毒素阻断 负值减少至-55mV以上, Na+通道开始失活 1期: 快Na+通道失活,一过性外向电流Ito 激活( K +外流) ;2期: 内向电流(主要Ca2+缓慢内流)与外向电流(K +外流)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平台早期 平台晚期: Ca2+通道失活, K +外流逐渐增加 3期:Ca2+通道失活,K +外流(Ik)随时间递增 内向电流:推动正电荷由膜外流入膜内的离子电流.如:Na+内流,Ca2+内流 外向电流:推动正电荷由膜内流出膜外的离子电流.如:K+外流,Cl-内流 ;4期:;3、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特点及形成机制;(3)不出现明显的复极1期和2期 机制:复极钙离子内流逐渐减少, IK通道激活,K+外流。 (4)4期去极发生机制: a. IK: IK通道时间依从性关闭,K+外流随时间而衰减—最重要离子 b. If: If激活十分缓慢,电流小—作用不强 c. ICa-T,少量的Ca2+内流 。 去极化到-50mV, ICa-T激活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2、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关系 ; 3、兴奋性的影响因素 ; (二)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 ; 2、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 ;2、自动节律性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三)传导性 ; 2、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 (四)收缩性(与Ca2+有关) ; 三、体表心电图 ;单个心肌细胞电变化:;(二)心电图的波形及 意义 ;PR间期(房室传导时间) :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时程。代表兴奋从心房至心室所需的时间。 PR段: P波终点到QRS波起点之间曲线。代表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和房室束传导形成的电位变化。 QT间期: 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之间时程。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到静息状态的时间。 ST段: QRS波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时段。与基线平齐,若偏离,表示心肌损伤、缺血等病变。 代表心室各部分心肌细胞均处于AP的平台期,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 ;第三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二)心脏泵血过程 ;2、心室收缩期0.3s;3、心室舒张期(diastole)0.5s;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二)心脏做功量;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2、影响心室前负荷的因素;(二)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三)心肌收缩力对搏出量的影响;(四)心率;四、心泵血功能的储备;五、心音;第四节 血管生理; 2、功能分类: ; (二)静脉venous ;(三)毛细血管;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 ; (二)血流阻力 R ; (三)血压blood pressure ; 三、动脉血压 (一)动脉血压; 2、动脉血压的形成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 B 心率(heart rate) ;D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 (二)静脉回心血量及影响因素 ;4、骨骼肌的挤压 下垂肢体的静脉回流主要依靠骨骼肌的收缩和静脉血管中瓣膜作用。 肌肉泵 ;;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 (二)微循环血流通路;3、迂回通路(营养通路):;(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四)血液与组织液的物质交换—微循环中毛细血管壁 扩散、滤过、重吸收、吞饮 滤过:由于毛细血管壁两侧的压力差,引起液体从毛细血管内向组织液移动 重吸收:液体由组织液内向毛细血管移动 ;六、组织液的形成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 心交感神经作用机制 ; (3)心迷走神经及作用 ; (4) 心迷走神经作用机制 ; 2、血管的神经支配 ;; (2)舒血管神经纤维vasodilator fiber ; (二)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 ;2、延髓以上心血管

文档评论(0)

浪漫唯美-文档菜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