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原理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二) DATE \@ yyyy-M-d 2014-11-27 PAGE 3 - 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二)课程论文 所 在 院 系: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所 在 专 业: 建筑学 姓 名: 徐联威 学 号: 1220101201 班 级: 建筑1212班 当代苏州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思考——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摘要】地域性是对一个城市环境和历史的尊重,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分析地域性在其各个方面的体现。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 地域性 创新 【正文】 苏州是一个特别的城市,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远的历史渊源。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的吴王阖闾时期,建城史逾2500年,又因城西南有山曰姑苏,于隋开皇九年更名为苏州。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然而随着城市的进步,建筑的趋同化现象越发显著,想要创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建筑,在这座城市里的新建筑都需要充分考虑与城市环境、城市文脉的关系。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它位于齐门路与东北街交叉口,东临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临著名园林拙政园。 太平天国忠王府是清代农民起义政权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王府,是当年太平天国留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建筑物,也是我国历史上遗存下来最完整的农民起义军王府。忠王府历经数次改建,总体呈轴线式布局。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拙政园庭院错落,花木为胜,是江南园建园艺术以水见长,自然典雅,庭林的代表,全园以水为中心,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而苏州博物馆的选址位于这两处著名景点的旁边,东贴忠王府,北临世界遗产拙政园,惟恐对世界遗产的周边环境风貌造成影响。地域性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以往建筑装饰形式和符号上,它更包含一个因地制宜的概念,一个可持续性的概念。在设计之前,贝先生向政府了解建筑周边的一切资料,从苏州水文情况、历史掌故到拙政园、忠王府沿革,甚至包括了东北街上每一棵草木的位置。目的便是为了因地制宜,了解苏州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精髓。苏州属季风海洋性气候,水路纵横,民居建筑多围湖而建或沿河布置,人们临水而居,临街背水。苏州园林众多,古代能工巧匠运用了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轩榭、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方寸之间见天地”的理想空间。苏州博物馆在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建筑可能体现在方方面面,苏博的其中一个妙处就在于,贝聿铭恰如其分的处理了苏州博物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他秉持着“不高不大不突出”的适度原则和“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设计了这座建筑。贝老对传统江南园林和孕育传统文化精神的苏州民居进行提炼、概括,“神似而非形似”,他将精神层面的东西赋予建筑,使前来观赏的人们能静下心来细细体会还原后的古典元素流露出的神韵和意境。新馆室内设计的人性化是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中贝老最重视的要素之一。 各个展厅空间的布局分配合理,流线清晰,巧妙将园林设计中的“移步异景”“借景”手法引入室内设计中。他从古苏州文人把玩珍品的多宝格架中受到启发,对展柜进行一一设计。在光的运用上也非常巧妙,窗户的位置高低、大小、距离规划都十分严谨。 初见这座建筑是在齐门路的十字路口,远远就能看到苏州博物馆的墙垣,似乎并没有与周围的建筑有什么不舒服、不协调的地方,但仍然让人一眼就能认知到它的存在。随着步伐行进到东北街的一侧,道路在博物馆前的那一段放大形成节点,临着 河有休憩的座椅。映入眼帘的苏州博物馆入口低调又现代,八字门诉说着一段想被更加了解的历史。引导人们进入参观,中国古代原有的木结构被替换成钢结构,传统的瓦片也以更新型的材料替代。进入大门,过了安检,则是博物馆的前院,通过前院后徐徐进入大厅,一汪水塘赫然出现在眼前。水塘后方是白色围墙,上方伸出几棵古木,后来我知道那是拙政园的古木,苏州博物馆巧于因借,将与这座新建筑一墙之隔的旧园林完美的渗透进来。徐徐的流水也是从山水园北墙西北角流出。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白墙下印衬着一座从米芾山水画中得到灵感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凉亭、竹林等组成,北墙之下是独创的石片假山,层层叠叠,似真山又大不同于真山,呈现出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这隔墙里外的新山旧山,体山片山,池塘小桥,无不反映着新建的苏州博物馆与历史遗留下的拙政园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反映了苏州园林对博物馆的重要影响。 贝聿

文档评论(0)

kongbaip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