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知识文库:芦竹根.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药系列文库—— 芦芦竹竹根根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中医药知 点 “芦竹根” 的介绍,以供大家了解。 芦芦竹竹根根 【概况】: 基源 为禾本科芦竹属植物芦竹的根茎。 芦竹属全世界5种;中国有2种,其中1种常入药。 原植物 芦竹Arundo donax L . 形态 多年生,具粗壮根 茎。 秆直立,粗大,高2~6m ,径约1~1.5cm 。 叶鞘长于节间,无毛或其颈部具长柔毛;叶舌膜质, 截平,长约1.5mm ,先端具短纤毛;叶片扁平,基部 耳状抱茎,长30~60cm ,宽2~5cm ,嫩时表面及边缘 微粗糙。 圆锥花序较密,长30~60cm ,分枝上举,小穗长10~ 12mm ,有2~4小花;颖披针形,几等长,长约8~ 10mm ,具3~5脉;外稃背面中部以下密生略短于稃体 之白色柔毛,具3~5脉,中脉延伸成长1~2mm 的短 芒,基盘长约0 .5mm ,上部两侧具远短于稃体的柔 毛,第一外稃长8~10mm ;内稃长约为外稃之半。 花果期10~12月。 ( 图见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95 1页.图273) 生境与分布 常生长于河岸、道旁。 由江苏、浙江经华中至华南及西南地区。 旧大陆热带地区均有分布。 。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 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为佳。 多用分株繁殖,于9~10月间挖起全丛,自分枝以上1 ~2节处,砍去茎秆,劈分为数小丛,每丛有茎秆2~3 株,注意保护根茎上的芽。 按行、株距各66cm穴栽,深30cm ,每穴栽1丛,覆土 踩紧,浇水定根,再盖土。 次年春季新叶萌发时,可用人畜粪水追施1次。 以后每年注意除草,越冬前用堆肥或草木灰撒施,并 培土壅蔸,促使笋多笋壮。 采集 夏季拔起全株,砍取根茎,洗净,除去须根,切 片或整条晒干。 药材产于四川。 鉴别 根茎扁圆条形,弯曲,长10~18cm ,直径2~2 . 5cm ;表面黄棕色,有纵皱纹,一端稍粗大,有大小不 等的突起芽苞,基部周围有须根痕,节上有残留的叶 鞘,或全为叶鞘包围。 质坚硬,不易折断。 气微,味苦。 以质嫩、茎秆短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 【化学】: 根茎含N ,N -二甲基色胺(N ,N- Dim thyltryptamin )、5 -甲氧基-N -甲基色胺(5 - M thoxy-Nm thyltryptamin )、蟾毒色胺(Bufot nin )、 去氢蟾毒色胺(D hydrobufot nin )、蟾蜍特尼定 (Bufot nidin )等多种吲哚衍生物[1] 。 附 芦竹叶含芦竹碱(Gramin )、芦竹次碱(Donaxarin )、 三十烷、羽扇醇、α-及β -树脂醇、三十烷醇、无羁 萜、菠菜甾醇、β -谷甾醇、菜油甾醇、吲哚-3 -烃 胺芦竹碱(Indol -3 -alkylamin -gramin )、N-N -二甲 基色胺及蟾蜍特宁(蟾毒色胺) 。 叶片内含有β -香树醇、羽扇醇、菜油甾醇,β -谷甾 醇、豆甾醇。 成熟秆内含有L -阿拉伯糖-D -葡萄糖醛酸-木聚 糖、D -木糖、L -阿拉伯糖、D -葡萄糖、α-O -(4 -O -甲基-α-D -葡萄糖、吡喃糖尿醛酸) -D木 糖。 花含芦竹碱及其甲羟化合物、N ,N -二甲基色胺甲羟 化合物I(El agnin )及3 ,3 -双(吲哚-甲基)氢氧化二胺 (II)[2 ,3] 。 参考文献 [1] CA 1969 ;7 1 ∶20786 [2] 新华本草纲 要.第3册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