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阅读试题及答案陈寅恪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 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 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 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 梵文、巴利文, 1921 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 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 “以求知识为职志 ”。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 获得博士学位。 1925 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 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 “他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答: “他不是博士, 也不是硕士。 ”曹云祥又问: “他都有些什么著作? ”梁答: “也没有 什么著作。 ”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 “我梁某 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 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 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 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 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 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 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 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 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 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 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 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 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 “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 —— 对对子, 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 虽招致毁誉参半,但 “寓意甚深 ”,可 “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 ” 以及 “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 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 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 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
“教授的教授 ”,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 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 学生们一副对联: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罗家 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 一副对联: “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横批是 “儒将 风流 ”。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 “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 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 ”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 1927 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 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 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 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 阐发观堂先生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 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 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 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 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 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 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 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 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 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 季羡林 “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
胡适曾说: “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 料的人。 ”傅斯年也说过: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 ” 更有人在 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选自《名人传记》 2006 年第 5 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 )
虽已被人称为 “教授的教授 ”,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 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 精神。
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 ——对对
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 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淫。
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 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