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与居住关系探析.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活方式与居住关系探析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颇为宽泛的社会学名词,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为 人们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其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整个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典型特 征。生活方式的形式有多种,有个人生活方式和家庭生活方式;有闲暇生活方式和消费 生活方式;有传统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活方式;有城市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在这里, 有关生活方式的界定,可能更需要面向城市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以及个人生活方式。 一、城市生活方式与居住的关系 1.传统的城市生活方式与居住的关系 城市生活方式是指城市居民所特有的生活活动的典型形式。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是全 体城市居民共有的,而不论其阶级、阶层归属。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是由城市经济条件 决定的。居住影响城市生活方式,同时生活方式也影响居住形式,北京的四合院与上海 的弄堂就颇有代表性。北京是元、明、清三代的古都,生活方式中的等级与正统意识渗 透到居住形式上,形成了北京四合院的居住特色。 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在上海则表现出弄堂的居住特色。鸦片战争结束后上海被选中 作为第一批“通商口岸”而对外开放,居住方式也就重重地带上一种“住以商而存、商以住 而兴”的特征。“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成为一种典型的居住方式。后来,它演变为一种 让千千万万上海人生活了一个多世纪并由此而形成了近代上海市民特有文化与素质的、 使上海人至今难以忘怀的居住形式——石库门里弄,上海人称之为“弄堂”。 2.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对居住形式的影响 2001年,北京市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为3084美元,突破3000美元, 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2%,食品、衣着类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居住、 医疗、教育、交通等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人民生活开始进入富裕阶段。 北京城市生活方式集中表现出住房需求快速增加,私家车拥有率迅速提高,资源环境 问题的增多带来人们对环境的愈加注意,注重教育投资和健身投资。在这种生活方式下, 居住需求的一个重要趋势则表现为居住的郊区化。 目前北京城区内的人口和建筑密度分别是近郊区的2.2倍和1.4倍,其中个别地 区人口密度高达5万人/平方公里。此次非典型肺炎的广泛传播,让人们更加警惕与重 视居住的环境问题。SARS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会加快有着工业导向型与居住导 向型相结合为自身特点的住宅郊区化。而从居住者来说,现阶段北京居住郊区化的特点 有两个,即主动郊区化与被动郊区化,前者看中的是郊区的优美环境和舒适生活,后者 则是被郊区住宅的低廉价格所吸引。 郊区住宅的购买人群可以大致分为中低价位和高价位两个层次的购买人群。中低价位 郊区住宅的购买人群主要由以下三类人组成:其一是位于郊区想改善居住条件的本地居 民:其二是在北京工作或经商的外地人;最后是居住地位于城里的拆迁户。这几类人群 的共同点是经济实力有限,往往是首次购房,特别重视房子的总价和经济实用性。同时, 由于他们的经济实力有限,拥有私家车的比例相对较低,因此,与城区便捷的交通联系 特别是轨道交通联系被他们非常看重。而高价位郊区住宅的购买人群大多受过良好的教 育,他们往往在城区有一处不错的住房,收入较高,工作、家庭比较稳定,交通主要依 赖私家车,为了提高生活居住品质,希望在郊区拥有一套舒适的第二居所。这类人并非 顶级消费人群,既追求情调又看重实惠,因此环境优美、社区单纯、产品精致且附加值 高的房子为他们所青睐,当然靠近快速交通线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样,在居住模式上 就体现为以下两种:一是轨道交通居住模式。用相对密集的轨道站点来解决北京城市人 口的居住问题。这类郊区住宅的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二居或三居是绝对主力,户型 设计紧凑,经济适用,面积适中或相对偏小,粗装修或满足基本需要的精装修。二是高 速公路居住模式。对于这类郊区住宅,Townhouse和多层板式公寓等低密度住 宅是市场主流。 3.城市生活方式与适度的居住区规模的关系 城市生活方式要求居住区的规模应该适度,房地产开发并不能等于城市运营,房地产 开发商不可能代替政府,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大盘”开发对城市管 理制度已经形成冲击。目前,很多“大盘”基本上是在城市规划未能涉及的地方开工的, 这些地方城市基础设施还不到位,几百公顷的大块土地由一家开发商独自开发、营建一 个住宅区,可住人口达十几万人、二十几万甚至三十几万人,相当于一个小城市甚至中 等城市的人口规模(人口50万以上为大城市)。住区建成后,二三十万人口的大住区中 必然有大量的行政、司法、

文档评论(0)

qicaiy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