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气再入动力学与制导概论.pdf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气再入动力学与制导 西北工业大学 航天学院 闫晓东 第一章 绪论 1. 大气再入的内涵和意义 2. 大气再入的分类 3. 大气再入动力学与制导研究的内容 1. 航天器再入的内涵和意义 航天器再入是航天飞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导弹、飞船、空天 飞机等大部分的航天器。 航天器再入动力学主要是指飞行力学的问题。 再入(Reentry,Entry):从外部空间进入稠密大气层的飞行 过程;地球,火星?再入与进入? EDL:Entry Descend and Landing,是统称。 国内宇航学会有EDL专业委员会学术机构。 2. 大气再入的分类 按照飞行器的类别,分为两种再入航天器: 弹道导弹弹头再入:分为机动弹头和惯性弹头,其任务是为了 命中目标,进行攻防对抗; 航天器再入:抵达预定的着陆点。 (1) 弹头再入 按照是否机动区别: 惯性弹头再入:依据惯性飞行,不进行机 动,主要决定参数是主动段分离点的速度、 位置和弹道倾角; 机动弹头再入:在大气层外中段进行机 动,从而提高突防能力。此外带有导引头, 通过末制导段机动提高命中精度。 特点: 弹头再入角很大,高速飞行,过载、动压、气动热十分严重, 高温、高压、振动、噪声、冲击等飞行环境十分苛刻; 反导技术的发展为弹头再入带来了新的挑战。隐身、诱饵、机 动是弹头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弹头机动较为复杂。 机动弹头还要考虑多弹头分导、自旋稳定和滚转控制、速度控 制、高精度导航、末制导等诸多问题。 (2) 航天器再入 航天器再入是指完成预定空间任务后,通过制动进入大气层,然后 在地面上着陆的过程。包括返回式卫星、飞船、空天飞行器等。 飞行再入角要小于弹头再入,但飞行时间更长,也要经历严苛 的气动作用; 可以分为三种再入方式: 弹道式再入; 弹道-升力式再入(半弹道); 升力式再入;  弹道式再入 再入过程中不产生升力,只有阻力,或者产生升力但不对升力 大小和方向进行控制; 一旦离轨参数确定后,弹道也确定了。 再入弹道比较陡,下降速度快,会产生很大的减速过载,以及 很大的热流,但飞行时间和航程短,总加热量较小。 由于再入返回各种误差的存在,弹道落地散布大,常常有数十 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落地误差。 主要有返回式卫星,以及早期的飞船,如前苏联的“东方”号 和美国的“水星”号飞船。 观看弹道导弹的飞行动画  弹道-升力式再入(半弹道式) 质心偏离飞行器轴线一定的距离,再入 大气层后,在配平状态下会产生一定的攻 角,同时产生一定的升力; 升阻比小于1,一般情况下小于0.5 ; 再入过程中,通过控制倾侧角实现对升力方向的控制,从而对弹道 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横程和纵程可进行调节。 因为有升力,所以弹道比弹道式再入平缓,再入热流也较低,落点 精度得到提高,可以在十公里量级。  目前大部分的飞船都采用这种再入方式。  升力式再入 升阻比大于1,升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主要控制变量; 由于升力较大,弹道更为平缓,可以实现精确的弹道控制。再 入过程过载、动压、热流都可以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并通过能量 管理实现水平着陆。 但这种飞行器必然要求带升力面,因此外形复杂,给热防护带 来很大困难。 典型代表美国的 航天飞行,X-37B 。 3. 大气再入动力学与制导研究内容 大气再入动力学主要研究再入返回的飞行性能特性和动力学特性, 制导主要研究如何使得航天器能够完成任务抵达预定着陆点。 三个方面 主要内容 返回弹道设计: 再入返回动力学方程及简化; 制导规律设计: 弹头及机动弹头弹道设计及制导 落点精度分析: 半弹道式再入弹道设计及制导 升力式再入弹道设计及制导 最优弹道设计及优化设

文档评论(0)

cjp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0131150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