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写作背景.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写作背景 据郁达夫日记记载, 《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作于 1934 年 8 月 17 日,是他到北京的第四 天。郁达夫第一次到北京还是在他 1913 年去日本留学之前。年届不惑的郁达夫在经过 21 年的奔波后再次回到这物易人也非的故都, 必然会感慨万千, 就像是多年后邂逅一位一起长 大的好友,眼睛里写满的除了亲切与兴奋,还有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沉重。 郁达夫和北京的感情深而且浓, 就像故都的秋色一样。 他此次到京第二天的日记中这样 写道: “卖旧书之伙计某,还记得我十年前旧事,相见欣然,股股道故,像是他乡遇见了故 知。” 1923 年秋,郁达夫从日本回国后不久就不得不为了生计打算应聘到北大讲授会计学, 度过了一年多孤独而苦闷的生活。这在去北京半路上写的《海上通讯》里就做了预言: “我 此番北行,你们不要以为我是寻快乐而去,我的前途风波正多得很哩! ”这期间的心情在他 的作品里充分表现了出来。像他自己在 1927 年所写的《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认同 的观点一样,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 其中还说, “到北京之后,因为环境的变迁和预备讲义忙碌,在 1924 年中间,心里感到 了许多苦闷焦躁,然而作品终究不多” 。这“不多”的作品包括散文《零余者的自觉》 《一封 信》 《北国的微音》 《小春天气》,以及短篇小说《薄奠》等。这些作品,尤其是散文,像作 者生活的镜子一样,反射出孤独苦闷的寒光。 在孤独苦闷的日子里, 他经常出入旧书铺, 难怪十年后卖书伙计还记得他。 而这也一定 就会触动他陈旧而脆弱的心弦, 拨动起当年浓浓的忧郁。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 但过去 并不等于消失。往事已不再清晰,而当时的情绪却像生存中永不消散的雾霭一直笼罩着他, 成为心灵的底色。 而我们也只有穿过历史的层层迷雾, 才能准确地为文章把脉, 探寻出一条 通往作者心灵的小路。 从字面看, “故都的秋” 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 在这里, “故都”是指北京无疑, 而 “秋” 又是哪一年的秋天? 1923 年,郁达夫到北京已是 10 月 10 日,只赶上秋的尾巴。而这也确 实是个多事之“秋” ,正赶上新总统曹锟晋京。 1924 年,他才在北京度过完整的一年。否则 也就不会有另一篇散文《北平的四季》了。 而文章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 ,却与事实不符,恐怕是作者有意遮掩。因 为在 1926 年 6 月 19 日,因其子龙儿在京患脑膜炎夭折,郁达夫从广州回到北京一直住到 10 月初才离开,恰好将 1923 年不得全顾的“秋”补上了。 那三个多月, “完全沉浸在悲哀里” ,甚至“当微凉的早晚,我们俩(指作者夫妇)都想 换上几件夹衣, 然而因为怕见到他 (指龙儿)旧时的夹衣袍袜, 我们却尽是一天一天的捱着, 谁也不说出口来” ,还哪有心思去品味故都的秋色呢?但是,这样的秋天,作者又怎能从记 忆中抹去呢?恐怕是另有原因。这需要我们对文章写作的具体过程及场景进行分析。 据当天日记记载: “晨起,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为《故都的秋》 。”前一天的日记 中还谈到: “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余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 索”,作为著名作家,这样的事情自然是家常便饭。王余杞和郁达夫素有往来,这次到北京 1 之前,远在天津的王余杞还提出要为郁达夫及其家人办理“胶

文档评论(0)

5566ww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21151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