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pdf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8年重庆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公正既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又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方式;公正既是伦理的,又是政治 的,还是法律的。古代人对“公正”与“正义”的痴迷,东西方相同。古代人的智力尚未发 展到精密区分的程度,在抽象的一般意义上,“公正”与正义”通用。 西方人对公正的学术表达,一般追溯到亚 士多德的伦理学。公正是一种免于极端的 中间状态,中国的翻译者也将亚 士多德的“公正”翻译为 “中庸”,这也许是古代中西相 通的一种表现。亚 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称,“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 美”。在亚 士多德那 ,极穷会觊觎他人的财产,易犯小罪,极富则恣意妄为,易犯 大罪。唯有中产阶级才具有中庸的美德,是城邦最好的统治者。相似的表述同样存在 于《论语》之中,“过犹不及是最精练的提法,相似的,“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最佳的状态则是“中行”。年少时,血气未定,壮年时,血气方刚,年老时,血气已衰。 因此,要做个君子,就必须在不同时期要“三戒”:戒色、戒斗和戒得。 西方后世学者将亚 士多德的正义论归结为两个基本范畴: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分 配正义是讲一个人的所得应该与他的身份、财富、地位和才能成正比的关系。几个人 合伙做生意,投钱多的人得到的回报就越高。分配正义是贵族政治下的正义观,体现 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矫正正义是讲原本平等的人因为他种原因而不再平等,比如 杀人与被杀,打人与被打,那么就需要矫正,将不当多得一方的所得矫正给不当所失 的另外一方。矫正正义是平民政治下的正义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后世的法 学家延续了这样的思路,当哈特把“法治”理解为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 待的时候,他对正义的看法也是亚 士多德式的,前者类似于矫正正义,后者类似于 分配正义。 优士丁尼在《法学阶梯》中开宗明义地说,法学就是关于正义的学说,正义就是给予 每个人他的应得。法律的基本原理有三: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 的部分。康德则把优士丁尼的三原则衍生为法律权利与义务的三个公式,第一,“正直 的生活,换言之,人是一个 目的,而不是他人达成目的手段。这是我的生活准则。 第二,“不侵犯任何人”,这是社会交往的一般原则,涉及“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属 于公法的范畴。第三,把各人自己的东西归还给他 自己”,这是指我自己与他人一起 加入到生活的生活,涉及我”与特定他人”的关系,属于私法的范畴。这样,“我一一 特定他人一一不特定外在世界”的三维关系如果和谐一致了,就可以达成正义的法律秩 序。 (选自徐爱国的《“法律与公正”的古今观念比较》,有删节) (1)下列关于公正”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公正与人们多个生活领域相关,它既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又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方 式。 B. 古代东西方人们对“公正”与“正义”痴迷,他们眼中的“公正”与“正义可以通用,是因 为当时他们在智力上尚未发展到精密区分的程度。 C. 极端的中间状态是古代中西方文化在“公正上都在追求的,所以中国的翻译者将亚 士多德的公正”翻译为 “中庸”,是有道理的。 D. 亚 士多德所认为的“唯有中产阶级才具有中庸的美德,是城邦最好的统治者”和《论 语》中所说的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都可理解为是对“公正是一种免于极端的中 间状态”这一观点的表达。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矫正正义与分配正义都关注了“平等”这一话题,虽分属于贵族政治和平民政治两个范 畴,但都体现了平等原则。 B. “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是哈特对法治”的理解,前者类似亚 士多 德的“矫正正义”,后者如同“分配正义”。 C. 优士丁尼认识到法律与正义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他强调法学应当关注给予每个人 他的应得这一观点。 D. 康德提出的法律权利与义务的三个公式建立在优士丁尼的三原则基础之上,二者都 思考了个人、他人、外在世界这种三维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提出想成为君子必须在不同时期要自我调整,做到“戒色、戒斗和戒得”, 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行”才是君子应当有的最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考试资料大全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