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职业危害.pdf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职业危害和职业病 第三节 职业危害的管理及防护 第四节 案例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概述 一、职业卫生 1.概念:又称为劳动卫生,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及其环境居 民)健康影响以及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控制和消除,是以 保护劳动者健康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2.职业卫生的研究任务 ①研究和识别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及环境居民的健康产生不良 影响的各种因素(职业危害因素),为改善劳动条件提出措施及卫生要求。 ②研究和确定职业病及与职业有关疾病的病因,提出诊断标准和防治 措施。 ③研究和制定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及标准,并付诸实施。 3.职业卫生问题的特点 ①对人造成的危害一般是慢性的、累积性的、渐进式的,达 到一定程度才会表现出来。 ②职业卫生问题的危害涉及到现场的所有人员。 ③职业卫生问题可能会危及下一代。 二、职业危害因素 1.概念 在生产劳动场所存在的、可能对劳动者的健康及劳动能力 产生不良影响或危害的因素,均称为职业危害因素。 可能产生三种不良后果: ①可能引起身体的外表变化,俗称“职业特征” ,如皮肤色素沉 着、胼胝等; ②可能引起职业性疾患,如职业病及职业病多发病; ③可能降低身体对一般疾病的抵抗能力。 2.分类 (1 )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①化学因素; ②物理因素; ③生物因素。 (2 )劳动组织不当造成的有害因素: ①劳动强度过大; ②工作时间过长; ③作业方式、使用工具、不良体位、人-机间不匹配等造成 紧张和劳损。 2.分类 (3 )生产劳动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①自然环境的有害因素,如太阳辐射等; ②工艺要求的不良环境条件,如冷库、烘房等; ③不合理生产工艺过程造成环境污染; ④管理缺陷,造成作业环境不良,如照明不利、地面湿滑,空 间狭窄等。 三、职业病和法定职业病 1.概念 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 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政府主管部门列入“职业病名单”的是法定职业病。 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法监发[2002]第108号《职业病目录》 规定:职业病为10大类115种。 ①尘肺(5种) 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 ③职业中毒(56种) ④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 ⑤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 ⑥职业病皮肤病(8种) ⑦职业性眼病(3种) ⑧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 ⑨职业性肿瘤(8种) ⑩其他职业病(5种) 2.职业病的特点 ①病因及职业危害因素明确,在控制病因或改变作用条 件后,可予消除或减少发病率。 ②所接触的病因大多可以检测的,而且需要达到一定程 度,才能使劳动者致病。 ③在接触同样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出 现个别病人。 ④职业病是可以预防的,如能早期诊断,进行合理治 疗,愈后较好,康复较易。 四、职业卫生的三级预防原则 中国职业病防治总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四、职业卫生的三级预防原则 1.一级预防 即从根本上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危害因素。 2.二级预防 即早期发现职业危害作业点及职业病病症。 3.三级预防 对已经患职业病者,做出正确诊断。 对确诊者,调离、治疗,防止病情发展、恶化。 第二节 职业危害和职业病 一、粉尘与尘肺 1.生产性粉尘的概念 能够较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做粉尘。 粉尘

文档评论(0)

qicaiy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