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昨日作业再现——文段《半个奇遇》 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常用表现手法 近5年省中考文学作品的第2题(试题的第16题) 2014 《怯懦》 找出对比 分析作用 2015《集中营的课堂》 找出伏笔 分析作用 2016《平衡》 句段作用 2017《细水长流》 句段作用 2018《笔下犹能有花开》句段作用 2019 ? ?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表现手法——对比 复习目标 1、能准确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 2、会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并能规范作答。 一、什么是对比? 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 二、常考题型: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1、确定好对比点: ①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景可能不同。 ②对同一人(物/事),不同的人可能持不同的态度。 ③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里可能有不同的表现。 2、答题的一般模式: ……与……(可抄可概括)形成对比,或 将……与……进行对比,作用:突出了……人物形象,表现(揭示)出……主题或思想感情。 3、请你以下面的课文为例来说说对比手法的作用。(任选一课) 《故乡》 《五猖会》 《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 《故乡》 ①少年闰土(健康、朝气、有力、灵敏)与(中年闰土苍老、迟钝、麻木、贫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农村经济破产给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②二十年前的景物(色彩明丽、生机盎然)与二十年后的(色彩灰暗、死气沉沉的荒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我”当时内心的压抑,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悲惨现实,为人物的活动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面对落魄的于勒),“我”(若瑟夫)深表(同情),菲利普夫妇却是(骂和躲避),两者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我”的善良,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势利,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 再做《半个奇遇》第3题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其他乘客的不文明状态和邻座的文明状态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有良好修养的人的赞美之情,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文明有礼有修养。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文章前文极力写我状态差、郁闷、绝望与后文因受邻座影响心情变得欣喜、愉快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邻座有良好修养的欣赏之情,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文明有礼有修养。 四、实战演练,做文段《把笑脸带回家》 参考答案: (1)文章第一段写母亲听到父亲下岗便哭了与父亲的“傻乎乎笑个不停”形成对比,突出父亲的乐观豁达。 (2)文章将父亲下岗后谋生计的艰辛与父亲在家的轻松笑脸进行对比,突出父爱的朴素和伟大。 (3)文章将我对父亲的蔑视甚至仇恨与父亲对我的宽容进行对比,突出父爱的深沉。 (4)第⑥段中父亲见到车上的电冰箱摔坏了就哭了与“晚上父亲进门笑嘻嘻的,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父亲的乐观、坚强,表现出父爱的深沉。 五、课堂小结:你收获了什么 1、确定好对比点: ①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景可能不同。 ②对同一人(物/事),不同的人可能持不同的态度。 ③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里可能有不同的表现。 2、答题模式: ……与……(可抄可概括)形成对比,或 将……与……进行对比,作用:突出了……人物形象,表现(揭示)出……主题或思想感情。 课后作业:做文段阅读《弟弟》 * 对比 伏笔 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照应 铺垫 悬念 借景抒情 衬托 象征 托物言志 讽刺 同人不同时 同地不同时的景 不同人对同一人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