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讲课应用课件.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讲课应用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斯大林这个名字足以震撼世界 有人说他是个残暴凶狠的魔鬼 有人说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 有人说他是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 也有人把他视为天之骄子,扭转整个世界的历史巨人 他是英勇无畏的,又是冷酷无情的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知识结构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工业化之路 农业全盘集体化 表现 评价 斯大林模式 联共(布)十四大的召开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联共(布)十五大的召开 农业集体化的开展、结果和失误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 斯大林模式   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继任者(斯大林)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作为自己的姓氏。   正如这两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并继续封锁苏联经济。 材料二 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材料三 为了保证国家继续发展,必须采取新的、强有力的措施,因此,为了使国家不再成为一个农业国家,为了使国家不再从国外进口小到铅笔、大到飞机等商品,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 材料四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大国崛起》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和目的 (1)国内——经济水平落后(落后的农业国) (2)国际——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 (1)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2)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工业化的进程及成就: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28年-1932年 1933年-1937年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5年12月 联共布十四大)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4.存在的问题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失调。 (2)农民付出的代价过大,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 5.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 (2)追求高速度,高指标。 (3)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政府主导)。 苏联的工业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巨额投资; 农民的贡献; 苏联人民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显然,这是人类意识在劳动方面的巨大觉醒。这只有在工人觉得自己是主人的真正社会主义社会里才有可能。 ——[法]罗曼·罗兰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用列宁提出的那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办法,他认为也难以奏效。 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1.原因:小农经济落后;粮食供应的困难;工业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 2.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根本);克服粮食收购危机,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直接)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 (1)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方针 (2)1

文档评论(0)

海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喜欢并擅长诗词写作,喜欢搜集各科教学资料,与广大网友分享,以资教育教学。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