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课件(PPT79张)[文字可编辑].ppt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课件(PPT79张)[文字可编辑].ppt

  1.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 3. 封建正统文学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不仅宋词、元曲彪炳史册,而且在城市经 济的推动下,通俗的市民文学趋于繁荣,显示出强大 的生命力,如传奇小说、话本、杂剧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 4. 史学发展日趋繁荣。 这一时期编史撰志之风空前浓厚,不但断代史成果丰 富,而且有《资治通鉴》等通代史学名著问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 4. 史学发展日趋繁荣。 这一时期编史撰志之风空前浓厚,不但断代史成果丰 富,而且有《资治通鉴》等通代史学名著问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1. 从学术思想言之,宋明理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宗主地位。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2. 带有浓厚的反传统精神和冲击封建网罗的启蒙色 彩。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批判封建专 制和儒教礼教。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3. 复古思潮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整理蔚为风潮 。 前 如“七子”的复古运动;大型类书、丛书的纂修; 乾嘉学派的出现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4. “西学东渐”,形成中西文化汇合的新阶段。 5. 文化的专制程度空前强化,特色鲜明。 6. 明清文化的发展表现 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4. 史学发展日趋繁荣。 这一时期编史撰志之风空前浓厚,不但断代史成果丰 富,而且有《资治通鉴》等通代史学名著问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4. 史学发展日趋繁荣。 这一时期编史撰志之风空前浓厚,不但断代史成果丰 富,而且有《资治通鉴》等通代史学名著问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特质 (一)统一性 1. 民族的融合 2. 政治的统一 3. 文化的统一 一、从外在形态看 (二)延续性 1. 地理的隔绝性 2. 政治的延续性 3. 学术的延续性 4. 文化的包容性 一、从外在形态看 (三)世俗性 世俗性表明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入世精 神。世俗性并非指中国没有宗教,而是指中国 文化中宗教色彩淡薄,宗教因素在人们的社会 生活中不起支配作用,更没有成为中国文化发 展的根本动力。 一、从外在形态看 (四)伦理性 1. 以“德治”代替“政治” 2. 以“人治”代替“法治” 3. 以“礼治”代替“刑治” 一、从外在形态看 (五)政治性 中国世俗社会生活以政治为核心,宗教、 伦理、艺术、历史、科技等文化要素皆依从于 政治,为政治服务,其本身独立的文化价值不 被承认。 一、从外在形态看 (一)整体综合的直观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从整体出发,个体局部只有在整体、全局中 才有意义;不善于分析,即不善于逻辑推论。具体表现: ( 1 )以直觉思维为主,形成一种体验、领悟型思维形态。 ( 2 )直接性,即表达思想往往只有结论,没有论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q19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