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培训.pptx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产 业 经 济 学Industry Economics产业布局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一、产业布局的涵义产业布局:又称产业分布、产业配置,是指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狭义的产业布局:仅指工业布局广义的产业布局:指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在内的所有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二、区位分工协作理论(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分工和贸易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1817年,《政治经济学原理》(二)现代经济学派的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1、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H-O原理)埃利·赫克歇尔,1919年,比较成本差异的两个必备条件:两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贝蒂尔·俄林,1933年,《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比较利益产生的原因: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了区域分工与贸易、国际分工与贸易的产生。 2、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1)技术差距理论波斯纳,1959年,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俄林模式(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威尔士,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创造新产品阶段、定型产品生产阶段、定型产品发展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3)“中心——外围”理论普雷维什,1950年,把世界经济体系分为两部分: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工业国中心地带,由不发达国家组成的初级产品外围地带。三、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一)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形成(古典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杜能,1826年,《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 在确定农业活动最佳配置点时,要把运输因素考虑进来。 (2)“孤立国”模式的基本假定 均质的、单中心的、自由竞争的、等距离运输费用的封闭区域 (3)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杜能圈”模型(农业圈层理论 )第一,通过农业合理布局可以节约运输费用[利润=价格-(生产成本+运费)],最大限度地增加农业利润。第二,纯粹的“杜能圈”。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谷物轮作圈、谷草轮作圈、三圃式轮作圈、畜牧圈。第三,改进的“杜能圈”。在非均质、多中心和非等距运输情况下农业区位理论模型的改进。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1914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理论》工业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1)分析工业区位的假定条件(2)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区位因子作用的范围不同: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区位因子作用的方式不同:地方因子和集聚因子区位因子属性的不同:自然因素因子和社会文化因子(3)确定合理的工业区位 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集聚力 集聚力: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 地集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部经济利益的增长。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的共同点: 以“孤立国”为假定前提,并立足于单一的产业中心,目的在于以最低成本或最节省费用来实现产业利润最大化;都不考虑产品的市场销售因素和消费因素等问题。(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理论)1、市场区位学派核心内容:主张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子,并尽量将企业安排在利润最大的市场区位。德国,奥古斯特·廖施,1939年,《经济的空间分析》 ,认为:工业布局的根本原则是寻求最大利润。 2、地理区位学派德国,克里斯塔勒,1933年,《德国南部的中心地》,系统地阐述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首次建立了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方论或中心地学说)。 “中心地”:指一个区域的中心点,其基本功能是向区域内各点的居民和单位提供具有中心功能的商品和服务,往往表现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城镇)或聚落。 中心地分布的三种变化模式 :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三)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多样化发展(现代区位理论)1、成本——市场学派核心内容:研究成本与市场的相互依存关系,认为产业区位的确定应以最大利润为目标,对区位进行多种成本因素分析。 2、地理学派第一,在中心地的等级衡量方面,美国,贝利,1964年,把城市人口规模与中心地等级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在城市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第二,斯坦恩、施坚勒,1964年,提出了农村墟场周期性中心地理论,从而提高了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在农业地区的应用意义。3、发展经济学派发展极理论:法国,弗朗索瓦·佩鲁,1955年,《略论“发展极”的概念》理论核心:经济增长过程,会产生一些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的“发展极”,优先发展可以带动邻近地区的共同发展。“发展极”的形成途径:由政府主动建立;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产生点轴理论:“发展极”理论的延伸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瑞典,缪尔达尔,1957年,《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提出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

文档评论(0)

zxf8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