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实验报告.pdf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word整理版 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实验目的】 (1) (2) (3) 测定正丁醇的偶极矩。 (1) 偶极矩与极化度 分子结构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由于空间构 型的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以是重合的,也可以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 性分子。 p b b 图1电偶极矩示意图 图2  1912年德拜提出“偶极矩” 的概念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如图1所示,  其定义是   q d ①   式中,q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量; d为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 是一个向量,其 -10 -20 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因分子中原子间的距离的数量级为10 m,电荷的数量级为10 C,所 -30 以偶极矩的数量级是10 C ·m。 通过偶极矩的测定,可以了解分子结构中有关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的对称性,可以用来鉴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偶极矩指向某个方向的机会均等。所以 偶极矩的统计值等于零。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电场 E 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如 图2所示趋向电场方向排列。这时我们称这些分子被极化了。极化的程度可用摩尔转向极化度 P 来衡量。P 与永久偶极矩的μ 的平方成正比,与绝对温度T成反比。 μ μ 学习好帮手 word 整理版 4πN μ P  A μ 9kT ② 式中:k 为玻兹曼常数, A N 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论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 分子骨架也会发生形变。这称为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用摩尔诱导极化度P 来衡量。显然P 诱导 可分为二项,即电子极化度P 和原子极化度P ,因此 诱导 e a P =P +P 诱导 e a 如果外电场是交变场,极性分子的极化情况则与交变场的频率有关。当处于频率小于 1010H 的低频电场或静电场中,极性分子所产生的摩尔极化度P 是转向极化、电子极化和原子 Z 极化的总和。 P = P + P +P μ e a 7 如何从测得的摩尔极化度P 中分别出P 的贡献呢?介电常数实际上是在10 H 以下的频 μ Z 率测定的,测得的极化度为 P + P +P 。若把频率提高到红外范围(约1011~1014 H

文档评论(0)

xiedenglo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