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保健品缺点及对策.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用标准文案 保健品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保健品产业已有快速发展,但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保健品行业的进一步健康发 展。 一是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 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 据统计, 我国共有保健品企业 3000 多家,其中,投资总额在 1 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总数的 1.45%,投资总额在 5000 万元 至 1 亿元的中型企业占 38%, 100 万元以下 10 万元以上的小型企业占了 41.39%;投资不足 10 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 12.5%。截至 2000 年 6 月,我国已批准的保健品有 2453 个品种, 但 在市场可见到的仅 700 余个, 而真正有市场份额的不足百个, 能长期站得住脚的产品更是为 数不多。 二是过分依赖广告促销, 不利于提高质量水平。 有些企业的广告费高达销售额的 30%以上, 从一开始就陷入研发低投入、 广告高投入的怪圈。 在广告宣传中, 又较多地存在夸大宣传现 象,惯于使用“概念炒作” ,把它作为保健品“造市”法宝,实际上成为保健品“短命”的 硬伤,这使得保健品产业常常陷入了“概念—市场—概念”的经营误区。 三是产品开发力量薄弱, 不利于提高科技含量。 目前,不少专业保健品企业技术力量薄弱, 产品开发投入少, 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较多采用买断经销权或外购产品的办法, 使得整个 保健品产业的产品层次很低。据统计, 2000 年, 在全部的保健品企业中,仅有 20%的企业进 行了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从事新产品开发的科技人员仅占保健品从业人员的 7%。目前在 市场上销售的保健品 90%以上属于第一、二代产品,较少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产品功能雷 同现象明显,在卫生部准予申报的 22 项保健功能中,具有增强免疫、调节血脂和抗疲劳功 能的产品占全部产品的 2/3 。 四是难以面对国外企业进入,不利于提高市场份额。目前有 20 多家国际知名保健品跨国 公司通过收购、兼并、租赁等形式,在中国设立分厂,斥巨资进驻我国市场。 2000 年,美 国全球健康联盟就与国内药业巨头三九集团签订了在华开展保健品连锁营销的协议; 位列世 界 500 强前列的美国杜邦公司,其生命科学领域中营养与保健的 TAKECARE系列产品也开始 全面进入我国; 国际著名品牌、 美国第三代保健食品——维格尔保健食品营养套餐被成都五 牛集团以 1 亿元购得在我国的代理权。 在保健品零售领域, 近五年来国外保健品正在悄悄地 占领中国市场。 2000 年,仅花旗参就在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销售了 2000 多万美元。目 前欧美等国在中国销售的保健品近 500 种。这些都说明, 中国的保健品企业将面临着严峻的 挑战。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五是产业法规不完善, 不利于提高政府监管能力。 目前保健品产业还没有统一的行政归口 管理部门, 卫生、医药、工商等部门各自为政, 还没有制定一个可操作性的产业标准以及规 范统一的检测手段、 审查程序和管理办法。一些违法经营者便采取打“擦边球”的策略进入 保健品市场, 一些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厂家, 在该产业较高利润的刺激下, 纷纷投产或转产保 健品,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kh46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