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规章制度地历史演变.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用标准文案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 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 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汉代以前的玄关制度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 更为了富国强兵, 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 战国时期出现 “军功 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 诸侯服务。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 度。 二、汉代察举制 到了汉代, 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 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 名为 “察举制”。 所谓察举, 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 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 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 向各级政府推荐, 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 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 “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 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推荐也叫贡贤, 被荐者叫 “举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 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 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 是根据 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 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 、察廉(廉 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 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一)察孝廉 汉代由孝廉一科选举的人才最多, 而且孝廉也是汉代察举中非常突出的一个 科目,所谓孝廉, 是 “孝子”和 “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 “孝”,在吏则兴 “廉”。 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 ,廉则是官之根本,民之表率, 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 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 “孝”和“廉”在实际的 操作难度较大,标准不易掌握;非有实际德行者不能举,又不能谬举,因此荐举 者的责任重大。在西汉,举孝廉无须考试,既可委任,且每岁皆举。在东汉,孝 廉这科在东汉原有的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 其主要体现在: (1)坚持按人口比例 岁举孝廉,优待边郡。 这有利于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 促进边远地区文化的发展。 (2)举孝廉要后要考试——试经,并且有年龄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 往只荐不试的滥举弊端。 (3 )中央朝廷官员依照职位高低举孝廉。 (二)举贤良 举贤良是汉代选拔高级人才的主要形式。 所谓举贤良, 一般以 “贤良(方正) 和直言极谏”为察举名目,但往往都另外附加一些条件,如可亲民者、文学士、 能指朕过失者等。对高级人才的要求既强调了个人的道德品质, 又重视通经达变、 博学多术、甚至某些特异功能。 汉文帝在文帝二年和十五年两次下诏举贤良; 到汉武帝时, 举贤良由非制度 化向制度化过渡, 通过高级官吏荐举人才, 并用对策的方式加以选拔的形式成为 定例。其后的皇帝在诏举贤良时, 对策要求更高, 不仅需要对策者对军国大事全 面深入了解, 而且在对策中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东汉基本沿用西汉举贤 良的旧制,但不如西汉盛行。 从察孝廉和举贤良这两个方面来看,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是在不断的完善和发 文档

文档评论(0)

fkh46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