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只有死别,不再生离.pdfVIP

《我们仨》读后感:只有死别,不再生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 /双击去除 《我们仨》读后感:只有死别,不再生 离 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 《我们仨》读后感 昨天刚刚通过“微信读书”完成这本书的阅读,现在想 来书中情景还历历在目,种种感慨还弥漫在心中。杨绛先生 看似平淡无奇的描述,却让人一会读之流泪,一会又忍俊不 住;那看似细细碎碎的生活小事,却将一家人的悲喜性情表 达的淋漓尽致。 书中第一二部分半梦半实的叙述,让人分不清哪些是梦 第 1 页 共 4 页 哪些是现实,但对于描述中杨绛先生的丈夫钱钟书及其女儿 钱媛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一家三口的依恋之情、相互关怀之情 却让人为之动容。没有波澜的情节,没有起伏的情感,犹如 聊天般的文字,却表达出了杨绛先生对先后离世女儿及丈夫 无尽的思念,那真真假假的场景更给人一种她的思念近乎精 神错乱的误会,读来无不令人心疼,让人心酸。 书中第三部分则是通过回忆,将一家三口的一生记述下 来,从两人相识结婚到出国留学再到女儿的出生,回国工作 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种种……直至“我们仨人就此失散,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一家人一生的生活种种便活脱脱的 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就像我们看到了钱钟书先生的“拙手 笨脚”,看到他“磕掉大半个门牙”的惨状;就像我们同他 们一起去牛津的校院里修读、旁听;似乎能闻得到他们搬家 后学做饭煮肉的香味;他们聪慧过人的女儿以及家人亲戚的 各种相处,犹如自家家常……那文字里充满了家庭的气息, 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味,让遥不可及的名人似乎一下子拉近了 与我们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深深打动我的,还是他们一家三口那相互依赖,浓不可 第 2 页 共 4 页 分的亲情和处世之道:他们的家很朴素,他们仨个人,很单 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 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想这才是家庭最幸福的生活状 态吧,也是很多人追求不来或是被很多人忽视的生活状态。 现在,有多少人为了更高的职位,为了更多的经济收入而长 时间的远离家人,又有多少人明明有机会与家人相守却并没 有好好珍惜这份平淡与幸福。文中写到钱钟书先生在外工作 一段时间后回到家里与家人相聚时,描述钟书先生的心愿: 他发愿说: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多么感 人的一句话,这似乎比那种白头到老之类的话更能震撼人心。 “钟书先生虽然枣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 别离。”回到现实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如此重视与家人 的共处? 当读至书本的最后一页, 文字没了, 附录的书信也没了, 所附的画像也没了, 甚至三个的生命都没了, 但那融为一体, 相互交织的情感,那生活中的乐事逗趣,相互幽默的称谓, 出门散步的“探险” ,在外收集的“石子”……真的可以作 为我们生活的典范,至少它将深深的影响着我的思想。 第 3 页 共 4 页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 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 持! 第 4 页 共 4 页

文档评论(0)

189****697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价值干货输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