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国学文库:子部·医家·神农本草经百种录.pdf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子部·医家·神农本草经百种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学知识文库·子部·医家: 神神农农本本草草经经百百种种录录 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 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 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 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神神农农本本草草经经百百种种录录 字数:5437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清 徐大椿   序   百物与人殊体,而人借以养生却病者,何也?盖天地亦物耳,惟其 形体至大,则不能无生。   其生人也得其纯,其生动物也得其杂,其生植物也得其偏。顾人之 所谓纯者,其初生之体然耳。及其感风寒暑湿之邪,喜怒忧思之扰,而 纯者遂漓;漓则气伤,气伤则形败。而物之杂者、偏者,反能以其所得 之性补之、救之。圣人知其然也,思救人必先知物。盖气不能违理,形 不能违气,视色别味,察声辨奥,权轻重度,长短审形之事也;测时 令,详嗜好,分盛衰,别土宜,求气之术也。形气得而性以得。性者, 物所生之理也,由是而立本草、制汤剂以之治人。有余泻之,不足补 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从者反治,逆者正 治。   或以类相从,或畏忌各矫其弊以复于平。其始则异,其终则同。夫 天地生之,圣人保之,造化之能,圣人半之,天地不能专也。汉末张仲 景 《金匮要略》及 《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 义,与 《本经》吻合无间。审病施方,应验如响。自唐以后,药性不 明,方多自撰,如 《千金方》、 《外台秘要》之属,执药治病,气性虽 不相背,而变化已鲜沿及。宋元药品日增,性未研极,师心自用,谬误 相仍。即用本经诸种,其精微妙义,多所遗漏。是以方不成方,药非其 药,间有效用,亦偶中而非可取。必良由本经之不讲故也。   余窃悲焉!欲详为阐述,其如耳目所及无多,古今名实互异,地土 殊产,气味不同。且近世医人所不常用之药,无识别而收采者。更有殊 能异性,义在隐微,一时难以推测,若必尽解全经,不免昧心诬圣。是 以但择耳目所习见不疑,而理有可测者,共得百种,为之探本溯原,发 其所以然之义。使古圣立方治病之心,灼然可见,而其他则阙焉。后之 君子,或可因之而悟其全,虽荒陋可嗤,而敬慎足矜也。   乾隆元年岁在柔兆执徐余月上弦松陵徐大椿题于扬子江舟次   凡例   一、录此百种,原以辨明药性,阐发义蕴,使读者深识其所以然, 因此悟彼,方药不致误用,非备品以便查阅也。览者勿以不载常用之药 为疑。   一、诸药有独具之性者,则用详解。其兼长可互见者,俱不重出, 推类自明。   一、此解亦间有与前之相同者,但彼只释其所当然,而未推测其所 以然。知所当然,则用古之方,能不失古人之意;知所以然,则方可自 制,而亦能合古人制方之义也。故此解皆着其所以然之故,而浅近易晓 者则略焉。   一、所解诸药,乃就市中所有,审形辨味,以合经义。至古今土产 各殊,或有尚非正义与尚有遗义者,则俟知者正之。   一、诸药有所出地名,杂以后汉时郡县,陶隐居疑为仲景、元化等 所记。是 《本经》所载,已不皆神农以来所产之地矣。今之所产,又大 半非汉时所产之地。欲尽考其实,固无从也,故不复列而解之。   一、本经所载,一名甚多,因无可解,故亦不列。   一、品第及字样,俱依明重刻宋大观刊唐慎微本所载白字 《本 经》。考陶隐居本草,有朱书墨书之别,朱书为 《神农本经》,墨书为 《名医别录》。开宝间重定印本于 《本经》易朱书为白字, 《大观》本 遵之。虽未必无传讹,而取其古,犹胜于近刻也。   一、详解只此百种,余亦颇有略为解者,以资人者浅,一概不存。   上品   丹砂   味甘,微寒。甘言味,寒言性,何以不言色与气?盖入口则知其 味,入腹则知其性,若色与气则在下文主治之中可推而知之也。主身体 五脏百病。百病者,凡病皆可用,无所禁忌,非谓能治天下之病也。凡 和平之药皆如此。养精神,凡精气所结之物,皆足以养精神。人与天地 同,此精气以类相益也。安魂魄,亦入心,重镇怯。益气。气降则藏, 藏则益。明目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