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鳃病(黄肝病)
病症:病鱼动作缓慢,摄食减少或拒食,鳃丝严重失血、苍白。解剖观察肝脏变黄,胆囊肿大,胆汁充盈,呈黑绿色,脾脏肿大呈暗红色
流行:夏季高温期为主要流行季节,7-9月是发病高峰期,流行范围很广,网箱养殖区均有发病。病鱼多为体长10cm左右的当年春苗,体长10cm以下或体重50-150g的鱼亦有发现病情。在水流缓慢、网箱密集、投喂鲜饵料的易患该病。此病蔓延迅速,死亡率较高,发病网箱的鱼逐渐死亡,半个月内死亡率可达30%-50%,病情特别严重者也有在几天内死亡率达70%以上。
病原:疑为虹彩病毒。病鱼肝、肾、肠、鳃等主要内脏的电镜切片,均发现正20面体、平面观为六角形的病毒颗粒,直径在130-150nm之间,平均直径为143.6nm,其形状、构造、大小都和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的特征基本相同,与虹彩病毒较为相近。
诊断: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完整,但鳃失血、苍白,解剖内脏可见肝脏变黄、肿大,脾脏肿大呈暗红色,如需确诊应进行病理学分析及病毒观察。
防治:目前鱼类病毒病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应以预防为主。①合理布局网箱,降低养殖密度,保持水流畅通。②科学投喂饵料,高温期尽量减少投喂鲜饵,可减投1/3~1/2,或改投配合饲料,发病期间可停止投喂3~5天。③定期在饵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低聚糖,添加量分别为5g/kg和3g/kg;也可投喂一些具有抗病毒、广谱杀菌和清热解毒的板蓝根、大黄、黄连、连翘、地丁、金银花等中草药,有一定预防和治疗效果。
细菌病
弧菌病(溃疡病)
病症:此病的典型特征是体表形成溃疡,尤其是头部和尾部溃烂,所以又称为烂头烂尾病。病鱼初期体表皮肤有淤点或淤斑,出现不规则的红斑区,尤以腹部、尾柄区为盛。严重者各鳍充血发红、缺损,尾柄肌肉、头部等处溃烂,肛门红肿或有黄色黏液流出。解剖观察肝、脾、肾、肠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内有黄色黏液。
流行:弧菌病是大黄鱼最常见、多发的细菌病,4-11月均可发生,但以夏季高温期为盛,6月中旬至9月下旬是主要危害期。4-6月份发病主要由于越冬后大黄鱼体质较弱,抵抗力下降,随着水温升高,在越冬期间造成的创伤导致感染发病;7-11月份发病主要由于体表寄生虫(如刺激隐核虫和贝尼登虫)或鱼体碰撞、摩擦网片附着物造成体表损伤,而继发细菌感染。在放养密度大、水质较差的水域发病相对严重。弧菌病感染迅速,死亡率高。
病原:主要为弧菌属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哈维弧菌(V.harveyi)和河流弧菌(V.fluvialis)等。弧菌为条件致病菌,大量存在海水、底泥及鱼体内,只有在应激的条件下,才成为大黄鱼的致病菌。
诊断:不同弧菌引起大黄鱼发病的症状,随环境条件、感染途径的不同而有差别,并常有其他并发症,但体表溃疡症状是弧菌病的典型特征。通常采用TCBS选择性培养基分离体内细菌,在培养基上见到黄色或绿色菌落基本可初步诊断为弧菌病。要确诊必须进行细菌学的检查。
防治:①进行捕捞、运输、分选时注意操作,避免鱼体受伤。②及时驱除鱼体上的寄生虫,定期进行淡水浴,辅以抗菌素防止感染。③不投氧化变质不新鲜的饲料,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渔用多维。④在发病高峰期定期投喂小剂量抗菌素,起预防作用。⑤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弧菌、河流弧菌等弧菌对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等抗菌素均较敏感,发病时可选择口服,用量为1~2g/kg饲料,疗程3~5d。
肠炎病
病症:病鱼游动缓慢,食欲下降,腹部膨胀,肛门红肿突出,挤压腹部,肛门内有大量黄色或淡黄色黏液流出。解剖病鱼发现肠壁充血发红、变薄透明,弹性差。严重时性腺也充血发红,腹腔充满黄色积水。
流行: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在夏秋高温季节。主要是经口传染,尤其投饵量过高或摄食了腐败变质的饲料后极易诱发细菌性肠炎。各个养殖区都会发生,死亡率较高。
病原:淡水鱼类细菌性肠炎病的病原菌,比较一致的认为是肠型点状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intestinalis),但有关大黄鱼肠炎病的病原菌还未见报道。
诊断:病鱼呈现腹部膨大,剖检有腹水和肠道充血发炎,并查出发病诱因即可初诊,确诊时应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
防治:①投喂新鲜饲料,高温期控制投饵量,防治养殖鱼过量摄食。②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5‰的大蒜汁和适量渔用多维进行投喂。③发病时停止投喂饵料3d,尔后用大蒜素1.0~1.5g/kg饲料或盐酸黄连素2.0~3.0k/kg饲料连续投喂3~5d;或氟苯尼考2.0~3.0g/kg饲料,连续投喂3~5d;或复方新诺明+甲氧苄氨嘧啶(TMP)1.0~2.0g/kg饲料,第一天药量加倍,连续投喂3~5d。
内脏白点病
病症:病鱼活动力下降,离群缓慢游动,摄食减少甚至不摄食,体色变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