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
【摘要】:本课题主要从承传与开拓的宏观视角,对近代戏剧文化的
转型作连续性和统一性考察,旨在揭示近代戏剧发生的背景、新变的
特征、理论观念、创作规律及舞台实践,从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
给近代戏剧以实事求是的定位。全文从“表演与风格”、“编剧与创
作”、“理论与观念”三个方面九个部分进行论述:引论:近代戏剧的
生成及特征。在密切联系生成近代戏剧的政治、经济、地域等因素的
同时,在中国近代文化的大背景下,揭示其多方面的特征和贡献。第
一章:戏剧表演风格与审美观念的近代变革。道咸及同光年间,京都
剧坛以程长庚为首的前后“三杰”次第崛起,使乾嘉以来以旦角为主要
行当、以家庭小戏为主要剧目的乱弹,和以优雅婉丽之声为主要风格
的昆曲折子戏日益为人们所不满。以老生为主要行当、以历史大戏为
主要剧目、以“喊似雷”之“黄腔”为主要风格的皮黄剧种应运而生并日
臻成熟。讲求气势、展露时代心声的表演风格和欣赏观念迅速成为主
流。第二章:延续与变迁:京派与海派。京剧传入上海以后,从经营
方式到艺术风格都发生深刻变化。从京剧传入到 19 世纪末,京、徽、
梆子同台竞演、融合汇通,形成南派京剧;20 世纪初前后,上海的
京剧界人士开始比较自觉地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艺术风格,明确提出京
剧改良的要求,积极介入和参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海派京剧进入快
速发展的时期,渐由附庸而蔚为大国,与“京朝派”分庭抗礼,形成独
具魅力的海派艺术。第三章:传统剧目的新变。本章从近代京剧剧目
之来源的宏观角度,着力探讨近代戏剧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在融会贯
通过程中的开拓创新。其新变特征不仅表现在历史题材的大量发展上,
而且更表现在以艺人为中心的编剧体制的形成,以舞台演出为主体剧
本型态的确立,以及经过一大批杰出艺人的整理加工与艺术创造,演
出“文本”趋于成熟和定型。第四章:艺人新编历史剧的风行。本章主
要探讨艺人历史剧源流及其主题倾向:大众价值观念与艺人历史剧创
作;大众审美价值与艺人历史剧创作;类型化倾向在艺人历史剧创作
中的极端发展。第五章:近代时事剧创作的繁盛。鸦片战争以后,内
乱外患,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继承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直面
社会现实,时事剧在沉寂了一百多年以后,又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再度崛起,风行剧坛。近代前期的时事剧作品,大都体现出封建正统
道德观念和价值评判标准,且多触及“ 内乱” ,涉及“外患” 的作品不多,
这与后期时事剧更多地关注“外患”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另一方面,
前期时事剧大多局限于传奇杂剧等文人案头剧,后期则包括传奇杂剧、
时装京剧、文明新剧等。第六章:戏曲理论家视野中的近代戏剧观念。
处在新旧、中西文化交流的关口,近代戏曲理论家立足传统,以全新
的视角,对“戏曲”、“悲剧”、“意境论”、“骈史观”等极具戏曲范畴论
性质的戏剧观念进行阐释。第七章:高台教化、新民救亡与戏剧改良。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深重的民族危机,一大批社会革新家倡言
戏剧的教化作用,提出戏剧改良主张,在社会思想、审美观念及思维
方式等方面推动近代戏剧观念的更新。第八章: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
与更新。近代戏剧舞台性因素的加强,推动了戏剧表演理论与观念的
突破和更新。吴梅推重“场上之曲” ,并标举“声歌之道” ;齐如山总结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为中国戏曲原理;汪笑侬把戏剧改良行之于舞
台实践;新剧理论家倡言新剧改良。余论:近代戏剧的地位与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207.3;J809.2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9 引论近代戏剧的生成及特征
9-19 第一章戏剧表演风格与审美观念的近代变革 19-35 第一节京秦旋
风与男旦风潮 19-24 第二节风云际会与黄腔崛起 24-28 第三节德艺双
馨与审美趣味的转移28-31 第四节时运交移与戏剧观念的进一步变革
31-35 第二章延续与变迁:“京派”与“海派”35-50 第一节京派、海派之
名与实 35-39 第二节京徽争胜与南派京剧的形成 39-42 第三节京剧改
良与海派京剧的发展42-46 第四节海派文化对传统京剧思维的消解与
激活46-50 第三章传统剧目的新变50-66 第一节近代剧目之来源50-55
第二节以艺人为中心编剧体制的形成 55-60 第三节以表演为中心剧本
型态的确立 60-63 第四节舞台演出文本的成熟与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