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版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docxVIP

2020年新版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 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 PAGE PAGE # / 6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巩固练习题 一、 通假字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 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 则》 3、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两小儿辩日》 4、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 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 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 8、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 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二、 古今异义。 1、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 花源记》) 2、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 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 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 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 ( 多指商业部门 )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 《出师表》 )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 《出师表》 ) 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 ( 《出师表》 ) 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 <孟子 >二章》 ) 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 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 ) 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 三、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3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 (们)的” 大象。 例如:圣人之道。 例如:久之,目似瞑。 例如:欲知其轻重,指“它的”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 ——第一个“其” ,表反问语气,可译 作“难道” ; 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 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 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但是,表转接 )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 ( 然后,表承接 )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乎,语气词,吗 四、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 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 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针对性练习及答案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 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 )( 2)破.之( ) 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

文档评论(0)

cooldemon06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