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伦理学势域下法治社会.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伦理学势域下的法治社会 ————中国传统道德下的婚姻问题 摘要:伦理学又称人生哲学,即关于人生意义、人生理想、人类生活 的基本准则的学说。伦理学亦可称为道德学,即研究道德原则、道德 规范的学说。 在中国伦理学史上,道德可以说是一个概念,有是两个概念,分析 地看,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指行为应该遵循的原则,德指行为原则 的实际体现。作为一个完整的名词来说,道德是行为原则及其具体运 用的总称。 关键词: 中国古代伦理 传统道德 习惯 婚姻 阶级 引文:道德不仅仅是思想观念,而必须见之于实际行动。如果只有 言论,徒是空谈,言行不相符合,就不是真道德。古往今来,不但有 伦理思想,而且有伦理实际。伦理实际即个人的道德风尚。研究伦理 思想,要将思想和当时的伦理实际结合起来加以全面的考察。 中国古代伦理学所讨论的理论问题 中国古代的伦理学说,从周秦至明清,经历了两千多年,内容比较 丰富而复杂,所讨论的问题很多,可以约略汇总为八哥问题:① (1)人性的问题,即道德起源的问题; (2 )道德的最高原则与道德规范的问题; (3 )礼仪与衣食的关系问题,即道德与社会经济的关系问题; (4 )“义利”、“理欲”问题,即公利与私利的关系以及道德理想 ①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张岱年著 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 (5 )“力命”“义命”问题,即客观必然性与主观意志自由的问 题; (6 )“志功”问题,即动机与效果的问题; (7 )道德在天地之间的意义,即伦理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 (8 )修养方法问题,即道德修养及其最高境界的问题。 道德与社会风尚 道德是在社会基础上提出来的。人们依据道德理想而进行活动, 谓之道德实践。如果有很多的人都倾向于从事相类似的道德实践,谓 之道德风尚。道德风尚是社会风俗的一个方面。社会风尚即是一定时 代的大多数人或一定阶级的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兴趣和趋向。有些 兴趣和趋向是符合道德的,有些趋向和兴趣是违反道德的,还有些兴 趣和趋向既非道德的亦非违反道德的。社会的风尚也即是一定的习惯 势力。在历史上,很多思想家提出一定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其宗 旨之一就在于矫正不良的社会风尚。我们研究伦理学说史,必须认识 道德与社会风尚的区别与联系。道德是必须见之于行动的,因而必然 有一定的社会效应。考察道德的实际效应,也就是善的实际效应。 论所谓纲常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最高道德原则是所谓“三纲”“五常”。 三纲即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臣、父子、夫妇三伦 含蕴这不平等的关系。① ①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张岱年著 体现相在婚姻上的即夫妇有别,情况比较复杂。荀子亦云:“无 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 则日切磋而不舍也。”(《荀子·天论》)亦讲“夫妇之别”。和谓别? 别即区分。夫妇有别,即夫妇之间有一定界限。这一方面表男女的内 外分工,另一方面有表示重男轻女的倾向。孟子论当时的婚嫁礼俗说: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汝家,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孟子认为 “以顺为正”只是妾 妇之道,而大丈夫应有独立人格,不应“以顺为正”。这“以顺为正” 的妇女道德,数千年来成为加在妇女身上的严酷的枷锁。《礼记 ·丧 服传》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这所谓从是随从之义,因而有 “妻从夫贵、母从子贵” 之说,这基本上妇人了独女的独立地位。 妻的地位 夫妻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说文》“妻与已齐者也”。《释名》曰 “夫妻匹敌之义也”。古人不但有相敬如宾的说法,并且还有敬妻的 理论和表现。孔子曾对鲁哀公大讲敬妻之道,亲迎便是这种精神的具 体体现。但细加分析,并不如此。孔子说的哼明白,敬妻的根据是“亲 ① 之主也,敢不敬与?” 所敬的并不是妻本人而是她所代表的亲,她 既负有上事宗庙下继后世的神圣责任,为了宗庙,自不得不重之,犹 之敬子者以其为亲之后故敬之,并不是敬儿子本人。我们不能以敬妻 一点为根据而推论夫妻之平等。 ① 《礼记·哀公问》 其次,

文档评论(0)

LF201908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