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共48页].doc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6 中国当代文学史 绪 论 一、当代文学的分期 以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为标志,形成不同阶段的文学特点 ·第一阶段:1949年—1966年 史称“十七年文学”。延续延安文艺和解放区文艺的方针和政策。 实用理性和狂热的政治激情奇妙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普遍应用。自觉强调文学创作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狂热性。五四传统依旧存在,形成潜在的对抗。 ·第二阶段:1966年—1976年 史称“文革文学”。虽然和十七年文学有相似的地方,但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区别。“阴谋文化”的渗透,对十七年文学的彻底否定使文革文学呈现出“文化专制”“极端政治化”的特征。 ·第三阶段:1976年—1989年 史称“新时期文学”。特征:思想解放,恢复了五四文学传统。伤痕→反思→改革→先锋派→寻根→新写实→市井小说。人性、人道主题。知青文学、朦胧诗等。个人文学话语的初步确立。 ·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 市场经济的文化背景,宏大叙事向个人化叙事的转变。主旋律、消费型、纯文学三分天下。 二、当代文学总方向的变化 1942年5月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两次讲话,这就是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产生了广泛深远影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分引言和结论两部分,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等问题,中心内容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 在40多年的时间里,当代文学的总方向在提法上发生过一些变化。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确定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全国文艺运动的总方向,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宣布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适应新形势与新任务的要求,1962年5月23日《人民日报》以社论的方式,明确提出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正确口号。此后不久,林彪、江青等却把它诬为“修正主义文艺纲领”而诛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认真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为补救“文艺为政治服务”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缺陷,第四次文代会结束不久,《人民日报》在1980年1月26日的社论中,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口号。这个新的提法标志着党对文艺方针的重大调整,更完整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对文艺的历史要求,更符合文艺规律。 三、“十七年文学”作家队伍的构成 ·第一类:延安文艺时期成长起来的体制作家。如郭小川、贺敬之、杨朔等,成为新时代的歌唱者,其中包括以讲话为创作指令的作家,形成左翼阵营。 ·第二类:左翼阵营中的民主人士。多在国统区,具有自己的文学观、世界观。觉得自己必然是革命文化阵营的中坚力量,不曾设想自己也是革命对象,如胡风。 ·第三类:游离在政治斗争之外,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作家。他们的理想追求带有和政治环境不和谐的因素,文艺观带有民主、自由、独立以及人性化的倾向,如老舍、陈翔鹤。 ·第四类:在历史上曾和左翼阵营发生过冲突,或者不同程度上存在隔阂的作家。这些作家在政治上带有自由主义、个性主义倾向,与新政权曾经是被否定批判的关系。在新政权的文化环境下,他们处于边缘的、被遗忘的状态。但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使其在主流之外,潜在地书写自己的心声,如沈从文、无名氏。 ·第五类:五四以及二三十年代以后影响文坛的作家与左翼阵营中有影响的作家。这些作家的声望是在三十年代以后或者五四以后确立的,但总体上艺术创作的质量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在整个十七年乃至文革阶段,他们或者偃旗息鼓或者从事理论批评,或者作品质量随文化环境的变动而变动,具有明显的政治功利特征,如郭沫若、巴金、曹禺、赵树理、叶圣陶、冯至、臧克家、茅盾、艾青、丁玲、夏衍、沙汀、田间、何其芳。这种现象常常被称呼为曹禺现象、何其芳现象、赵树理现象。 四、研究方法 ·1.树立怀疑精神与实证的态度 ·2.历史的观念和开放的目光 史识:研究主体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认识、理解、判断、评价的能力和见解。 史德: 求得历史的真实。 史才: 指史家的能力(主要是驾驭文献的能力,对史书体裁、体例的运用能力)之外,也包括文字表达的能力。 五、学习参考书 1.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4.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5.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文档评论(0)

138****973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