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学生很近.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们离学生很近,也很远 2015年5月19日,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名师工作坊的一员,在张华军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北京中学身体表达工作坊的活动,我结合参与的活动谈到了自己对教育的一点做法和思考: 在教育过程中,不要离学生太近,站在远一些的地方,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就可以了,因为我们相信学生自主成长的力量。今天我们的教育中,学生和老师靠得太近,双方都失去了自由,都很累,缺乏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心灵的关照。 重庆万州网友同行留言说: 赞同。文章中提到离学生远点,关注孩子的成长。我也是这么做的,我关注孩子的心思,注重思想的启发和引领。可是却被有些人视为没有足够地去扭、跟、泡。所以,对刘老师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感触颇深,但是现行体制下,我却只有呵呵。 曾经教过的字水中学高2009级12班学生留言: 看到刘老师这么成功。我也很开心。 我回复说: 谢谢你和当年12班同学的支持与理解,还有一直的关注与留言。 现在这个学生正在读法律专业的研究生: 我们享受的时间太短,希望这样的教育方式能惠及后辈才是。 网友“此生与你携手看尽世间繁华”留言: 每当我在工作中想偷懒的时候,就看您的文章,虽然工作四年了,但是感觉自己成长的还是太少,还需不断努力。我不愿意做个安于现状的老师,但是,我现在往往在自己的思考中就钻了牛角尖。 我回复说: 坚持自己的思想,用行动去证明。有时候,走一段弯路,也很正常的。不忘初心即可。 重庆渝北网友留言: 这种对教育的热情真让人羡慕啊。 我回复说: 对教育的热情在于能够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去改变教育现实中背离教育本质的东西。通过网络,当我和全国各地的同行真诚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大家心中的热情一直存在,有很多的老师在努力地实践着。我坚信,这种实践会一点一点改变教育,让它离理想更近。这次有机会来到北师大,我们更感到这种力量。 这位网友感叹: 教育理想,我似乎都忘了它真是愧对教师的称呼啊。 我回复: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就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这种教育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马克思曾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最为我们所熟悉的也许就是雅尔贝尔斯那句充满诗意的教育格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我和更多的老师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时候,我发现,我们自己也需要唤醒,唤醒因为现实的打压而被迫沉睡在心灵最底层的最初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在浩瀚宇宙中,连地球都是如此的渺小;在茫茫人海中,我们个人的力量似乎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那些发自内心深处的点滴文字,能够给予我们一点启发,一点震动,一点思考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时空中这种唤醒的力量。 网友“江花(签约de幸福)”(云南昆明)留言: 赞同“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要离学生太近,站在远一点的地方,关注学生的成长就可以了”。 我回复: 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下,老师离学生在物理距离上是越来越近,比如班主任的“五到位”,“十到堂”等制度设计,学生一刻也不能离开老师的监管。结果是老师和学生都很累,更糟糕的是,这种细节化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强化,成为经验在各地普遍推行。我一直坚信一种理念,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管理成为多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教育成为多余。而我们现在的班级和学校管理恰好走向另外一个方向。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而我们很多的教学恰好是让学生越来越讨厌学习。于是,我们的教学离学生的眼睛很近,离学生的心灵却越来越远。这次到北师大学习一个星期,我离学生很远,但是我没有要求学校让其他老师来代课,而是让学生自己安排。因为我相信,我和学生的空间距离很远,但是心灵距离却很近。 我们站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讲解每一个知识,更进一步延伸到讲解每一道题,当我们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之后,留给我们自己的就是疲惫与倦怠,留给学生的就是完全被老师牵着走,几乎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我们反复的讲解和提醒,没有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反而让学生越来越依赖老师的安排,于是常常有老师感叹,付出没有回报,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但是,在家长的心目中,自己的孩子是越来越聪明,老师却常常得到相反的结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 其实不是学生不喜欢学习,而是我们的教学没有适应学生内心的成长需要,没有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打动他们,学生眼睛看见了,耳朵听见了,但是却没有用心。没有经过心灵的体验和思考,学生总是容易忘记,教学变得越来越低效。套用网络上广为传诵的句子来形容我们的教育,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老师站在学生面前,付出全部的心血,而学生的心灵,却

文档评论(0)

132****56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