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刚国学漫谈.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佛教的传播和发展 ? 汉地佛教于 东汉永平十年 即公元 67 年,正式由 官方传入中国。 ? 三国、魏、西晋时代 ,佛教活动主要以译经为 主,竺法护为当时的代表。 ? 东晋南北朝时期 ,各阶层人普遍信佛教,梁武 帝亲自讲经说法,更使南朝佛教尤盛。“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唐朝 是中国佛教发展鼎盛时期。主要宗派有天 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和禅宗。 佛教的基本教义 ? 基本教义 是“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 因缘”。 ? “三法印” 是佛教用以衡量天下事物是否合乎教义的三条准 绳: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般寂静”。 ? “四圣谛” 是指苦、集、灭、道“四谛”。“苦谛”,说人 生一切皆苦,苦海无边;“集谛”,是说造成人们痛苦的种 种原因;“灭谛”,说佛教引导人们最终达到理想境界(涅 般);“道谛”,说抵达理想境界的种种手段和方法。 ? “八正道” 提出达到理想境界的八种方法,即正见(正确的 见解)、正思(正确的思考)、正语(正确的言论)、正业 (正确的行动)、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 力)、正念(正确的意念)、正定(正确的自我精神集中) ? “十二因缘” 为佛教“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它以“无明” 作为过去世的原因,以“识、名、色、六入、触、受”作为 现世的结果,以“爱、取、有”作为现世的原因,以“老、 死”作为未来世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三世两重因果”说。 (五)魏晋南北朝道教 ? 道教东汉时形成,经魏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 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 “天师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 ? 道教以《道德经》 (即《老子》)、《正一经》 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 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 道教以“道”名教, 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 炼,或言符箓方术,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 派生,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 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 “鬼”四个方面展开的教义系统。 魏晋南北朝儒释道三家互补 ?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 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 儒释道三家汇合 而成的文化形态。 ? 东晋南北朝以至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统治 者一般都认为儒释道三者在思想文化上对 于治道起互相补充的作用,有所谓“ 以佛 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等 。 (六)宋明理学 ?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 。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 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 理学实际创始人为 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 (北宋五子),至 南宋朱熹而集大成 。提出“理” 先于天地而存在,主张“即物而穷理”。 ? 与朱熹对立的为 陆九渊 ,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 命题。明代 王守仁 发展陆的学说,认为“心外无 物”、“心外无理”,为学主“明体心”、“致良 知”。 ? 北宋 张载 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明代 王廷相 以及清初的 王夫之、颜元 等,对程朱、陆王 均持反对态度。至 戴震 提出“后儒以理杀人”,则 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 理学的历史地位 ? 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形态,是继魏晋把儒学 玄学化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 教)化改造; 宋明理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文明 思想 ,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一种 强有力的复兴。 ?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 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 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 它深深影响了中 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 。 (七)清代经学 ? 清代经学 主要关注在文字学、声韵学、训诂 学、校勘学(或称为校仇学)上的研究,对 于义理的探讨比较少见。 ? 明末清初学者 顾炎武 提出反本归源的看法, 认为“经学即理学也。”试图回复经学研究, 使得理学不至于流于空谈心性。 ? 颜习斋 更进一步抨击宋代理学,认为“好读 作、损精神”;史学大家 黄宗羲 也认为: “受业者必先穷经”,主张调和经史的精神。 主导思想的变化: ? 先秦儒学 ? 汉唐经学 ? 宋明理学 ? 明清实学 总结:国学演进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 (儒家、道家、法家 等诸子百家) —— 秦 (重法家) — — 两汉 (初重黄老之学,武帝后 “独尊儒术”) ——— 魏晋南北朝 至隋唐 (儒、释、道并存) —— 宋 明 (理学一统) —— 明末清初 (经 学伴随西学传入) 三、国学的基本精神及其借鉴 ? 国学的基本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 ? 如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已发愤 图强;鉴借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已的爱国 情怀;鉴借“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已正 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 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气节观念,来培育 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

文档评论(0)

wq19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