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2020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课件 新版湘教版.ppt

2019 2020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课件 新版湘教版.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5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 与居民生活 讲授新课 学习目标 1 、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 特征。 2 、分析黄土高原内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及危害,知道造成水 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 、了解黄土高原地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 开发的成功经验。 黄土高原东起 ______ ,西至 _______ ,南至 ____ ,北至 _______ 。 (二)地表形态特征 1 地貌:沟壑纵横,独特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类型。 2 原因: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降水集中在 夏季,多暴雨,长期受流水侵蚀和搬运。 太行山 乌鞘岭 秦岭 长城 (一)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面积约 50 万平方千米 , 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 100 米以上 ,最大厚度超过 200 米。 一 、自然地理概况 1. 讲授新课 黄土高原的范围 太 行 山 脉 乌鞘岭 秦岭 长 城 旧孟津 讲授新课 黄土高原的塬、梁、峁 在黄土高原上,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地,周围为沟谷所环绕, 是高原表面受流水侵蚀而形成的一种地貌。面积较大者如陇东的 董志塬、陕北的洛川塬。黄土塬地势坦荡,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交 通运输。梁是指长条形的黄土高地,峁是指孤立的黄土丘。梁和 峁是共生的,形成黄土丘陵,其中沟谷纵横,流水深切。梁、峁 地形支离破碎,不利于农业生产,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讲授新课 ( 1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 7 — 8 月最为严重,其产沙量一般占年产 沙量的 80% 以上,且往往又是几场暴雨造成的。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黄土高原的降雨集中在 7 — 8 月,且多为暴雨,降雨强度越大,径流量 越大,对地表的侵蚀和破坏力就越大,因而此时水土流失最严重。 ( 2 )黄土高原每年流失大量土壤。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 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议一议,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 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自然原因: 地势较高,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 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 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如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过度砍伐、不合理开矿等。 讲授新课 二、 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深刻影 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造就了特有的地域传统文化。 黄土高原传统生活方式 黄土高原现代生活方式 食物结构 民居 交通或通 信方式 居民的食物日趋丰富, 鱼肉蔬菜四季不断。 或住进新窑洞,或搬到 高楼房。 修建了许多铁路和公路, 出行方便;通过电脑及 手机上网 常以马车、驴车为主, 对外联系不便 窑洞,居住条件差 以小麦和杂粮为主食, 咸菜、辣椒、醋为佐食, 食物结构简单 讲授新课 窑洞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大多依山坡挖掘,外形以圆拱形为主, 靠门窗处采光较好,里面则略显阴暗。传统窑洞造价低廉。坚 固耐用,冬暖夏凉,适宜居住,既不破坏生态,又不占用良田。 如果山崖较高,往往开凿多层窑洞,类似于现代的楼房。 近些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注重对传统窑洞的改良,多采用 新型建材,注重空间分隔,不仅继承了传统窑洞的优点,而且 通过增设采光、通风装置,妥善解决了旧式窑洞内部阴暗潮湿 的不足。新式窑洞群立面美观,富有现代气息。 讲授新课 辣椒 山西醋 讲授新课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①控制人口增加,生态移民。 ②压缩农业用地,建设基本农田。 ③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建设防护林。 ④改善天然草场植被。 ⑤搞好矿区的土地复垦。 ★ 2. 微观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① 工程措施 ——平整土地;缓坡修筑水平梯田;打坝淤地 。 ② 生物措施 ——营造护田林网;植树造林、种草;农业技 术措施——建设林粮间作、果粮间作的生态农业体系,改善 灌溉方式,节约用水。 1. 宏观措施 三、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