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演变》.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演变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的课程设 置源于老解放区的教育。1951年学制改革后, 小学没有单独设立德育课程。1957年以后, 为了突出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开设小学政治 课,从教材到教法,运动式、成人化和形式 主义现象日益严重。20世纪80年代初,为 克服小学德育的成人化和形式主义,将政治 课改为思想品德课,并不断修改与完善学科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与之相应的教材、教 法,历时二十余年。回顾这一变化发展过程, 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今后这门课程的建 设将起积极作用。 关键词:德育课程;政治课;思想品德课;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之中,新的德育 课程也在建设之中。回顾历史有助于创新, 有助于改革更加深入。 建国初期的政治课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德育课程源于老解放区 的小学教育。老解放区的教育方针、教育目 的都是根据当时革命的中心任务确定的。 战 争年代为战争服务,例如,1939年〈〈陕甘宁 边区小学规程》规定:“小学课程以政治、 军事为中心”。各门课程中都进行政治和军 事教育,此外,共产党和民主政府还十分重 视在学校开设专门的政治课。 当时政治课的内容以革命斗争为主, 紧密结 合当时的政治斗争任务,抗战时期教的是抗 日战争的有关内容;国共和谈时,教材就有 “和平谈判”的内容;至U 1947年又学习土 地改革的政策。由于老革命根据地是处在反 动派的分割包围中,因此,不可能有全国统 一的教材。各根据地都从当地斗争的形势与 任务出发,编写政治课教材。这些教材思想 观点明确,密切联系革命战争、阶级斗争和 生产劳动实际,革命性、思想性强。教材呈 现形式有故事、问答、对比、歌谣、韵文、 顺口溜等,文字通俗易懂,有的能贴近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的还配上插图,形 象生动。 但同时也存在“政治口号化” “对儿童要 求过高” “反映儿童社会生活的内容太少” 等弊端。[1]除了政治课和渗透到各门学科 的思想教育外,老区的德育主要通过参加各 种课外实践活动进行,如生产劳动、儿童团 活动等。因此,课堂教学与革命实践相结合 是老区德育成功的经验。但是,在战争环境 下,对礼仪等文明行为习惯,即所谓私德不 够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实现对旧教育的 接管与改造时,就十分重视对教材的改革。 1950年7月,教育部、出版总署联合发出 ?1950年秋季中小学教科用书表》,统一各 地使用教科书的版本。同年 9月,组建人民 教育出版社开始重编中小学课本,并实行中 小学教材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 新编和修订 的中小学教科书于1951年秋季起陆续供应。 不设政治课 1951年10月政务院作出《关于学制改革的 决定》,并根据新学制制订了《小学暂行规 程》,并于1952年3月颁布。这是新中国制 订的第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规程。根据这个 〈〈规程》,在小学实施智育、德育、体育、 美育的全面发展教育。其中德育目标是: “使儿童具有爱国思想、国民公德和诚实、 勇敢、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 这时开始不再设政治科或其他专门的德育 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通过各 科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内容是“爱祖国、 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的国民公德教育。 1953年政务院在〈〈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 的指示》中,特别强调了加强纪律教育的问 题,指出“应该依靠耐心的说服教育,既要 禁止采用体罚和斗争等粗暴方式,又要反对 放任不管。应加强纪律教育,使学生养成自 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故 1953年之后,小 学德育逐渐偏重于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 质的培养。到1955年2月第一个《小学生 守则》颁布,共20条,其中关于在校和上 课纪律方面的内容就有近一半, 比较具体地 指导了小学生的日常行为。 这时期还十分重视榜样教育,当时,书报刊 物和电影广播配合学校, 全方位地宣传英雄 人物的先进事迹,各地涌现不少以英雄名字 命名的班级和中队。当时,社会风气良好, 再加上通过实施〈〈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有 了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受到了共产主义道 德教育,发扬了集体主义精神,学习目的更 明确,纪律普遍良好,成绩有所提高,并且 养成了优良的习惯和品质。热爱祖国、尊敬 老师、同学互助、爱护公物、拾金不昧等优 秀事迹蔚然成风。这时期小学虽然没有德育 课程,然而德育工作的成效是显着的。 重设政治课 1957年以后,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明确提出了社会主 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 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 者”。当时,“有社会主义觉悟”是社会主 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的标志,是新教 育方针的重要特点;而且毛泽东还强调青年 学生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

文档评论(0)

107****09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