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化产业园进园路施工设计说明书w.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明文化产业园进园路(汤和南路)道路、排水工程 共11张 第PAGE 2张 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大明文化产业园进园路(汤和南路)设计委托书; 2.大明文化产业园进园路(汤和南路)测量资料(电子版); 3.大明文化产业园进园路(汤和南路)道路及管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2011-05-027)蚌埠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4.大明文化产业园临时进园路测量资料(电子版); 5.大明文化产业园进园路(汤和南路)初步设计批复文件 二、技术规范、标准和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2012); 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建标[2000]202号); 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5.《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 50647-2011); 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 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9.《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 75-97; 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11.《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12.《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13.《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86-2008); 14.《埋地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中空壁缠绕排水管道工程安装图集》皖2006S206; 15.《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 143-2010。 三、工程概况 1.工程范围 汤和南路项目位于规划路网以南,西芦山风景区范围内,为城市次干道。本次工程设计范围:北起汤和路,桩号0+000,南至大明文化旅游休闲区东侧入口处,桩号3+495.544,全长约3496米。主要由两段组成: 黄山大道以北段:红线宽20米; 黄山大道以南段:由黄山大道向南,沿西芦山现状截洪沟东侧向南至大明文化旅游休闲区东侧入口处,红线宽35米。 2. 对初步设计批复的执行情况 (1)进一步对临时道路进行检测,提出评定标准及处理意见。 应业主要求本次施工图设计不再考虑利用临时道路。 (2)建议采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优化调头车道设置。 拓宽红线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压缩中央分隔带设置专用调头车道,结合相交道路开口优化设计了调头车道设置位置。 (3)优化道路纵断面设计。 本次纵断面设计不在过分限制于已修临时道路纵坡,加大坡长设计。 (4)进一步调查分析水系情况,确定设计流量和桥涵规模。 龙子湖芦山东支(大界湾)于桩号0+068处穿越设计道路,上游汇水面积约33.5平方公里,20年一遇排涝流量约为75m3/s,设置两道6m×3.5m箱涵;龙子湖芦山中支于桩号0+950处穿越设计道路,上游汇水面积约17平方公里,20年一遇排涝流量约为40m3/s,设置两道4m×3m箱涵。 (5)结合周边规划情况优化雨水排出口设置。 结合周边地形及工程造价等因素减少了排出口设置,排水口由七个变为五个。 (6)按近远期考虑污水设计。 近期道路沿线所有污水接入汤和路现状污水管网,因道路西侧的d600~d900现状污水管道埋深较浅,不能满足设计路段污水的自流接入,远期规划将d800污水管需向北延伸至学苑路,接入汤和路现状d1200污水管,通过汤和路污水提升泵站接入杨台子污水处理厂。 3.主要设计内容 (1)道路工程设计 (2)排水工程设计 4.工程地质资料和勘察建议 (1)工程地质资料 由蚌埠市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年10月30日提供的大明文化产业园进园路(汤和南路)道路与管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获悉以下资料: 1)地形、地貌 拟修建的道路设计总长约3500米,地形起伏较大,为坡地场地,地面标高在18.18—36.98米之间。拟建场地的地貌单元属山前斜地。 地基各岩层土的形成时代及成因类型简述为:全新世人工填土层(Q4ml)、晚更新世河流冲积层(Q3al)、晚更新世坡积、残积成因的粘性土层(Q3dl+el)、下伏基岩为晚太古代蚌埠花岗岩混合岩体。 2)地基土的构成及特征 根据钻探揭露,结合土工试验,道路沿线在地面以下20.0米深度范围内可划分为三个岩土层,各岩土层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分别描述如下: ①素填土:(Q4ml) 灰黄色,属耕土层,呈松散状,稍湿,欠固结,以粘性土为主构成,含植物根,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