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采访新闻.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现场采访 《南方周末》曾经有一个影响广泛的说法:“你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纸上。你没有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在其影响下,人们把“记者永远在路上”形容为这一职业的理想状态,用“在路上”描绘记者的采访活动。而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真正的职业价值不是“在路上”,而是“在现场”。 从新闻采访的角度,不管是大型活动、重要会议、论坛研讨,还是人物专访、主题采访和突发事件,记者都有抵达现场进行采访的责任。 现场,是新闻记者体现职业价值的所在。采访可以发生在事情正在发生、事态正在发展的第一现场,也可以在事后面对当事人的采访现场。现场往往是最考验记者的人格品质和耐心耐力的地方。 新闻背后 在当地雇了一辆出租车悄悄进入了事故现场 ?从2002年12月上旬以来,《焦点访谈》不断接到观众的来电,反映12月2日上午,山西临汾尧都区阳泉沟煤矿发生了一起很严重的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当地一些人没有如实向社会公布死亡人数,当地既不让新闻单位介入,也不让死者家属互相接触,其中也许存在严重的瞒报。来信来电很密集,《焦点访谈》决定做个调查,究竟能查到什么谁也没有底,记者曲长缨在当地雇了一辆出租车悄悄进入了事故现场。阳泉沟瓦斯爆炸已经过去十多天了,出事的矿井早已封闭,矿工们也被遣散回家。记者此行收获并不大,只是找到了当地安监部门负责人,了解到这次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矿主违反规定,没有安排专人监测瓦斯和打开井下风扇。如果依据这些事实做节目,充其量能做成一期谴责矿主不负责任、安全设施不完备、由于疏忽造成悲剧的很平常的节目,甚至还很可能由于事件的“不够典型”而导致这个选题被放弃。然而曲长缨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四处搜寻和打听——没有轻信表面的证据,没有让那些显而易见的表面事实轻而易举地糊弄过去,这恰恰是一个优秀记者与一个普通记者的区别。 孙玉胜.十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81. 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在现场采访时,记者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大脑。在一些表象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外界所知的事实。曲长缨没有轻信当地公布“死亡8人”的事故结论,第二次来到了阳泉沟煤矿的现场。他走进一个破旧的工棚里,在杂物堆里捡到了一个身份证,身份证上的名字不在死亡名单上。在矿工宿舍的床下,曲长缨找到了一个破破烂烂的通讯录。曲长缨听到路过的人念叨几个死亡矿工的名字,也不在死亡名单上。凭着对这些名字和矿工命运的深切关注,曲长缨辗转安徽、河南、四川等地,终于将一起矿难瞒报事件揭露出来。 记者为什么不注重现场采访 (记者)到某单位或基层采访新闻,都可以得到被报道单位提供的一篇已经写好的新闻通稿,不管自己是否熟悉、了解被报道单位的情况,有了这篇新闻通稿,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报道任务了。有的记者更是连新闻现场都懒得去,更懒于提笔或电脑打字,要求被报道单位提供新闻稿件的电子邮件,这样更省事、省心,只要在电脑上对稿件稍加改动标题和删节相关文字,或凭主观臆断进行添加、修改、编辑,也不管改动是否合理,也不与被报道单位对有关问题再进行核实,就交编辑发排,毫不费力地完成了自己的采写任务。 对记者中出现的不注重新闻现场采访一手资料的现象,(作者)着实认为与从事新闻记者职业的身份和素质要求很不相称。如笔者在接待记者当中,也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当邀请某记者去采访某新闻事件时,他先问是否有“信封”或“红包”,或给什么“东西”,而不是问被报道的内容。如果告之什么也没有,干脆就找借口或理由,不去新闻现场了,鉴于还要保持与被报道单位的联系和关系,便让你把预先写好的新闻稿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他,至于能不能发稿,得看关系程度,有的记者甚至对提供的稿件正文一字不改,只改标题和署名(署上记者的名字)就发稿了,有的记者即便到了新闻活动现场,在完成了签到、领取新闻材料或纪念品(或红包)后,就溜之大吉。 深入新闻发生地亲身感受和体验 这里笔者且不论被报道单位提供的原稿件是否具有新闻性,文章是否有水平、有质量,而是要友善地提醒从事记者工作的一些朋友,应该认真反思自己的履职表现。我们都知道,无论是短消息,还是专题报道,任何一篇好新闻的采写都离不开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敏锐观察、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挖掘、对新闻事件的细心捕捉,其中全面了解掌握新闻事件的背景资料是写好新闻的关键因素,一不应把得到的背景资料直接当作新闻,二不应不劳而获地把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所以,要真正体现出记者本身的新闻采写水平,只有记者深入新闻发生地亲身感受和体验,精心并善于抓住新闻的闪光点,才能编写出好新闻,同时也才能反映出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才称得上是合格的记者。 陈晓红.记者不注重现场采访值得关注.新闻与写作,2006(5). 现场:新闻生产的富矿 从新闻背后的进一步线索,到事件发生的蛛丝马迹,以至社会公众关心的重要事实,都可以在现

文档评论(0)

周全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