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贾生》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2).docVIP

李商隐《贾生》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商隐《贾生》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商隐《贾生》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①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与“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和“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中“可怜”意思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 ②诗人对贾生的评价是什么?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③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①这首诗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 《卖炭翁》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孔雀东南飞》中是“可爱”的意思。 ②贾谊有才华,但得不到重用。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③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赏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人。开成二年,登进士第。陷入牛李党争,仕途坎坷。擅骈文,尤工诗,为晚唐大家。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 编辑本段 ] 李商隐《贾生》 贾谊贬长沙, 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 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 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 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 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 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 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 “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 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 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 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 由“求”而“访”而赞, 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 如果不看下 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 鲜明可触的画面。 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 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 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 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 “可叹”一类词语, 只说“可怜”, 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 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 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 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 者留下了悬念, 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 而不是一泻无余。 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 紧承“可怜”与“虚”, 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 治国安民之道, 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 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 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 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 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 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 而其新警含蕴、 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 有论而无断, 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 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 诗有讽有慨, 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 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 晚唐许多皇帝, 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

文档评论(0)

明天会更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