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23
123
2010-5-25
超导的发现和技术的发展
超导现象
物体在低温出现超导现象是因为在温度很低的时候,原子核的运动被易子气束缚在很小的范围内,原子与原子形成弹性晶格状,原子只能在晶格中有微弱的振动,内层电子在这些晶格之间做振动,外层自由电子无法将能量传递给原子核,自由电子与巨大的弹性晶格相碰撞,无法将自己的能量转变成巨大弹性晶格的内能,所以无能量损失。在磁场中,只有超导体的外部直接与磁场接触的部分可以被磁化,超导体表现出 完全抗磁性。
超导现象的发现
1911年, 荷兰莱顿大学的 卡末林—昂内斯意外地发现,将 汞冷却到-268.98℃时,汞的 电阻突然消失;后来他又发现许多 金属和 合金都具有与上述汞相类似的低温下失去电阻的特性,由于它的特殊导电性能,卡末林—昂内斯称之为 超导态。卡茂林由于他的这一发现获得了1913年诺贝尔奖。
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震动。在他之后,人们开始把处于超导状态的导体称之为“ 超导体”。超导体的直流电阻率在一定的低温下突然消失,被称作零电阻效应。导体没有了电阻, 电流流经超导体时就不发生热损耗,电流可以毫无阻力地在导线中形成强大的电流,从而产生 超强磁场。
1933年, 荷兰的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共同发现了超导体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性质,当金属处在超导状态时,这一超导体内的磁感应强度为零,却把原来存在于体内的 磁场排挤出去。对单晶锡球进行实验发现:锡球过渡到超导态时,锡球周围的磁场突然发生变化, 磁力线似乎一下子被排斥到超导体之外去了,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 迈斯纳效应”。
后来人们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浅平的锡盘中,放入一个体积很小但磁性很强的永久 磁体,然后把温度降低,使锡盘出现超导性,这时可以看到,小磁铁竟然离开锡盘表面,慢慢地飘起,悬浮不动。
迈斯纳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用来判别 物质是否具有超导性。
为了使 超导材料有实用性,人们开始了探索 高温超导的历程,从1911年至1986年,超导温度由 水银的4.2K提高到23.22K(0K=-273.15℃;K开尔文温标,起点为绝对零度)。1986年1月发现钡镧铜氧化物超导温度是30K,12月30日,又将这一纪录刷新为40.2K,1987年1月升至43K,不久又升至46K和53K,2月15日发现了98K超导体。高温超导体取得了巨大突破,使 超导技术走向大规模应用。
超导材料和超导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超导现象中的迈斯纳效应使人们可以用此原理制造超导列车和超导船,由于这些交通工具将在悬浮无摩擦状态下运行,这将大大提高它们的速度和安静性,并有效减少机械磨损。利用超导悬浮可制造无磨损轴承,将轴承转速提高到每分钟10万转以上。超导列车已于70年代成功地进行了载人可行性试验,1987年开始, 日本国开始试运行,但经常出现失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高速行驶产生的颠簸造成的。超导船已于1992年1月27日下水试航,目前尚未进入实用化阶段。利用超导材料制造交通工具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它势必会引发交通工具革命的一次浪潮。
超导材料的零电阻特性可以用来输电和制造大型磁体。超高压输电会有很大的损耗,而利用超导体则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但由于 临界温度较高的超导体还未进入实用阶段,从而限制了超导输电的采用。随着技术的发展,新超导材料的不断涌现,超导输电的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现有的 高温超导体还处于必须用 液态氮来冷却的状态,但它仍旧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Bcs理论
BCS 理论(BCS theory)是解释常规 超导体的 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所以也常意译为超导的微观理论)。该理论以其发明者巴丁( J.Bardeen)、库珀(L.V.Cooper)施里弗(J.R.Schrieffer)的名字首字母命名。 某些 金属在极低的温度下,其 电阻会完全消失, 电流可以在其间无损耗的流动,这种现象称为 超导。 超导现象于1911年发现,但直到1957年,巴丁、库珀和施里弗提出BCS理论,其微观机理才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BCS理论把超导现象看作一种 宏观量子效应。它提出,金属中 自旋和动量相反的 电子可以配对形成所谓“ 库珀对”,库珀对在晶格当中可以无损耗的运动,形成超导电流。在BCS理论提出的同时,博戈留波夫(Bogoliubov)也独立的提出了超导电性的 量子力学解释。它使用的博戈留波夫变换至今为人常用。
电子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库伦力。如果仅仅存在库伦直接作用的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