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帖学碑学概念的理性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帖学、碑学概念的理性思考 关于帖学、碑学概念的理性思考 宋开罗 帖学和碑学是现今书学理论中常常出现的两个概念,对这两个名词常会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在看到有关帖学碑学问题的文章时,我时常感到困惑。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使自己有一个较清醒的认识,我对碑学帖学从最简单的概念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现将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写出,可能并不准确,也可能是错误的,特求教于方家。 一、帖学、碑学名词的由来 帖学和碑学这两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帖学: “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为帖学宜也。 ”碑学:“阮文达亦作旧体书,然其为《南北书派论》 ,深通此事,知帖学之大坏,碑学之当法,南北朝碑之可贵。 ”这是帖学碑学这两个名词最早出现之处。 北朝之碑虽早已有之,但并未得到历代书法家的重视, 也很少有人习写北碑。从阮元开始,人们才认识到北碑的书法美学价值,进而有人在书法创作中进行艺术实践。阮元、包世臣等人提出北碑南帖之分别,开始有了尊碑思想。阮元的《南北书派论》 、《北碑南帖论》和包世臣的《艺舟双辑》中都有扬碑抑帖之意,但他们并未提出帖学和碑学这两个 词,在他们的著作中,也看不出帖学到了“大坏”的程度。他们认为北碑和南帖是来自同一源流的两个艺术流派,各有所长,只是以往人们对北碑的艺术美不够重视,所以他们才提出尊碑思想。阮元、包世臣及以后一些人对北碑的研究,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碑学的发展以至成熟开辟了一条道路。 是康有为在 《广艺舟双楫》 中首先提出了碑学这个概念。为了与碑学相对应, 他把以前的书学主流派, 即以南帖和 “二王”为宗的书学流派称为帖学,并突出了碑帖之间的对立。 他明确提出尊碑卑帖思想,断言帖学大坏,碑学当兴。这两个名词概念的提出,是碑学作为书学流派正式诞生的宣言书,它从理论上完成了碑学帖学这两个书学流派之间的对立统一体系的构建。 二、帖学碑学中帖与碑的含义 帖字的读音有三种,每种读音的声调不同,其含义也不 相同。 1.帖( ti ē),服从、妥当,如服帖、妥帖; 2.帖( ti ě),有字的纸,如请帖、书帖、帖子; 3.帖( ti è),习字样本,如字帖、碑帖、法帖等。 帖学中帖字的读音不可能是第一种,那么到底是第二种 还是第三种呢?看阮元的《北碑南帖论》 :“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 ”可以清楚 帖学之帖即书帖之帖,即前述第二种读音,读作( ti ě)。 帖字有时和碑字连在一起,组成碑帖一词,此碑帖不是北碑南帖或碑学帖学的意思,而可解释为石刻、木刻的法书拓本或印本,即我们常说的字帖。在此处帖字读作第四声。 如《淳化阁帖》、《三希堂帖》 等都是字帖, 也可以叫做碑帖。 碑指竖立的刻着文字的石头。从秦始皇起两千余年间,各朝各代不知立了多少碑,但碑学之碑专指南北朝时之碑 (也包括摩崖、墓志及造像文字) 。按阮元的说法,碑只是 北朝之碑,所以叫北碑。康有为对这一说法作了修正: “书可分派,南北不能分派,阮文达之为是论,盖见南碑犹少, 未能竟其源流,故妄以碑帖为界,强分南北也。 ”所以康有为尊碑即尊“南北朝时之碑” 。 碑学之碑只专指南北朝时之碑,其字体主要是楷书,它不包括在此之前的秦碑汉碑和在此之后的唐碑宋碑。帖学之帖专指东晋和南朝的书帖,其字体有楷、行、草书等,而不是指唐以后所刻印之字帖。 三、帖学的创新不能算碑学 唐、宋、元、明至清中期, 书法之学几乎全为帖学笼罩, “二王”法帖一直是历代书法的最高范本。拿一句现代的话来讲,帖学是书学的主流派。所谓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其实和晋尚韵并无本质区别,它们都是历代书法家对帖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明末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人对帖学进行了创新,其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帖学会展现一种与后来截然不同的灿烂前景,但可惜这次帖学创新运动被社会历史巨变所中止了。到了清代,康熙、乾隆两位帝王专喜董、赵书法,平和温雅书风笼罩一代书坛,帖学又回到了守旧的老路。 清初的傅山提出过书法的“四宁四毋” ,即“宁拙毋巧, 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 ,这被一些人说成是碑学思想或碑学的萌芽,这是误解。看傅山的书学思想和书法实践,走的是帖学之路。他的书法有创新,这种创新是对黄道周、王铎等人帖学创新的继承和延续,无法使其与碑学挂起钩。 “四宁四毋”是傅山提出的美学观点,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无论怎样解释,它于碑学也没有丝毫关系。 清乾隆时期,皇家刻《三希堂帖》 ,民间也刻印了大量碑帖,帖学影响了一代书风。乾嘉时期书法家数量之多是前 所未有的, 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 如刘镛、 翁方纲、 梁巘、王文治、成亲王、铁保等,甚至包括有创新精神的“扬州八 怪”中的大多数人,都可以说

文档评论(0)

152****94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