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型经济时期高新技术企业实证研究.pptx

我国转型经济时期高新技术企业实证研究.pptx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组织激励和控制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选择和绩效的影响:中国转型经济时期高新技术企业实证研究 ;主要内容; 1.引言; 理论上存在的问题;控制方式的合理选择 Hitt et al(1996)系统地研究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得出了过程控制与企业内部创新正相关,而结果控制与企业内部创新负相关的结论。 然而,不同的激励和控制方式对企业突变创新和渐进创新有着不同的影响(Propris, 2002; Hill and Rothaermel, 2003; Dewar and Dutton, 1986; Daft and Becker, 1978; Duchesnean et al, 1979; Ettlie et al, 1984),激励与控制方式如何共同影响企业创新仍然需要探讨。 ;创新对企业绩效提高的条件 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抓住不确定环境中的机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对企业的长期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Hitt, Hoskisson, Kim, 1997; Porter, 1990)。 虽然已有许多学者研究了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Cynthia,1992; Hill Rothaermel, 2003),但是,创新理论研究者仍然没有确切地认定创新的原因(Damanpour and Gopalakrishnan, 1998),也没有说明对于高新企业是不是所有类型的创新都是有效的; ;本文以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组织激励和控制与企业技术创新选择和企业绩效的关系。 文章结构如下:在对激励理论和控制理论、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方面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概念模型;然后讨论企业对员工的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和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对技术创新(突变创新与渐进创新)的影响、激励和控制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并分别对每个关系提出假设;接下来在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假设进行检验并给出计算结果,最后对结果进行讨论。 ;2.理论模型与假设提出;创新是企业员工为获得某种新产品和新工艺而进行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活动,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此,在创新的活动中,参与创新的各类人员需要得到合理的激励。 创造性新思想是企业的DNA,从而对人的开发就显得至关重要(Appleby Marin,2000)。一旦企业员工能够参与创新并取得创新的成功,都会具有很强的个人成就感(Michael, 2000)。 ;技术创新的高风险特征决定了需要通过有效的控制减低风险并提高效率。 组织控制理论认为控制可以使企业工作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是企业目标实现的有力保证(Robbins, 2001)。 根据不同的控制途径,可将控制分为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Mill Dess)。 由于企业的创新更多来自于内部创新(Bolton, 1993; Cohen Levinthal, 1990; Pavitt, 1990),因此,对员工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激励和控制使企业组织行为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活动,激励行为和控制行为的发生有着内在的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类似创新这样高风险和高不确定的活动中,激励和控制必须有效的结合。没有控制的激励不仅可能导致搭便车的情况发生,降低创新的效率,而且会人为地提高创新的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活动的顺利进行,要以激励为基础,没有激励的控制是很难实施。同时,激励又是控制的结果,没有控制的激励会导致企业无序。 ; ;2.2 激励方式与技术创新选择;假说1— 4 ;;假说5— 8;2.4 激励方式与内部控制;假说9— 10; ;2.5 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 ;假说11— 12;3.研究方法;变量构造;;4.分析结果与假说检验;;; 5. 讨 论;本研究发现,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物质激励并不能促进突变创新,相反,它往往制约了具有较大创新性成果的出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Amabile及其同事的的研究结论(Amabile, 1983; Amabile, Hennessey, Grossman, 1986; Hennessey Amabile, 1998); 但是,本文同时认为物质激励与渐进创新之间正相关关系,这一点与Baer(1997)和Eisenberger and Cameron,1996等的研究观点一致,但该假设没有得到验证。 原因在于:1.在当前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这个大环境下,不同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物质待遇是不一样的,并且不同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物质需求满足程度是不一样的。2.在问卷设计时,问卷设计的指标不能很好表达所有调研企业的物质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