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件:第3章 细菌遗传与变异 (2).ppt

微生物学课件:第3章 细菌遗传与变异 (2).ppt

  1. 1、本文档共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章 细菌遗传与变异 Bacterial Genetics 学习目标 掌握:细菌的遗传物质;基因转移与重组方式的种类及定义;噬菌体及其相关概念。 熟悉:细菌的变异类型;噬菌体与宿主菌相互关系。 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第一节 与细菌遗传相关的物质 细菌染色体 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质粒 噬菌体与前噬菌体 转位因子 细菌的遗传物质 细菌染色体 质粒 噬菌体 转位因子 细菌染色体 细菌染色体 chromosome 一条环状双螺旋DNA长链 按一定构型反复回旋而成的松散网状结构 质 粒 特点 自主复制 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 编码某些表型 可丢失和转移 分类 表型 F质粒、R质粒、Vi质粒 质粒的特征 自我复制能力 携带基因的基因赋予宿主细菌新表型 R质粒 F质粒 Col质粒 Vi质粒 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转移性 相容性和不相容性 1. F质粒(致育因子)-编码细菌的性菌毛 噬菌体(phage) 是侵噬细菌或真菌的病毒 蝌蚪形、球形、杆状 结构:由头部和尾部组成; 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 核酸类型:为DNA或RNA,大多数DNA噬菌体的DNA为线状双链; 噬菌体具有抗原性; 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繁殖体强。 噬菌体结构 头部 核心:DNA 或 RNA 衣壳:蛋白质 尾部 蛋白质 与吸附宿主有关 噬菌体的复制 噬菌体培养特性:活的细菌 抗原性 抵抗力 噬菌体增值过程 吸附 (adsorption) 穿入 ( penetration) 生物合成 ( replication biosynthesis) 成熟与释放 (maturation, release) 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 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溶原性:温和噬菌体具有的这种产生成熟子代噬菌体颗粒和裂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 温和噬菌体有三种存在状态:游离的具有感染性的噬菌体颗粒;宿主菌细胞质内类似质粒形式的噬菌体核酸;前噬菌体。 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结果 溶菌性周期 毒性噬菌体 溶原性周期 前噬菌体 溶原性细菌 ?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基因组 溶菌周期 吸附阶段 生物合成阶段 释放阶段 转位因子: IS (insertion sequence): 750~1550 bp 两端重复序列,与插入有关 中心序列有转位酶基因 转座子 转座子 transposon,Tn 细菌DNA内一段核苷酸序列,能在质粒之间、质粒与染色体之间自行转移位置,是细菌菌体内可移动的遗传物质 Tn (transposon): 2000~25000 bp 两端为IS 中心序列有与转位无关基因 如:毒素基因、耐药基因等 细菌中常见的插入序列(IS) 转座噬菌体(Mu噬菌体) 溶原性产毒性 转移遗传物质 整合子(integron,In): 定位于细菌染色体、质粒或转座子上 基本结构:两端为保守末端,中间为可变区,含一个或多个基因盒 基因盒为独立状态,是可移动的DNA,被整合子捕获并整合才转录 使多种耐药基因在细菌中进行水平传播 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不裂解细菌,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并与染色体一起复制,传代,这类噬菌体称--。 2)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prophage) 前噬菌体、溶原周期或溶菌周期均与噬菌体基因组有关,参与细菌遗传与变异。 3)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 4)某些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这称为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 第二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形态结构变异:细菌L型 、H-O变异 抗原性变异 菌落变异:S-R变异 毒力变异 耐药性变异 卡介苗(BCG) 卡-介(Calmette-Güérin)二氏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13年传230代,得到毒力减弱而抗原性稳定的菌株,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第三节 细菌变异机制 突变 基因转移和重组 基因转移 供体菌DNA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 基因重组 进入受体菌的外源DNA能够复制,导致其基因型发生改变成为重组体或重组菌 方式 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转化(transformation) 供体菌裂解释放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影响因素: 供受菌基因型: 同源性;亲缘关系近,转化率高 感受态(competence):

文档评论(0)

学习让人进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无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