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榆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榆林 一、城市概括 榆林市地处陕西省最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黄土高原北端,东西长309公里,南北宽295公里,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21.2%,居全省十地市之首。榆林北瞰河套、南蔽三秦,地理位置优越,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有着“九塞岩险第一”的美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长城与明长城横贯而过,境内长度700余公里。黄河沿本市东界自北向南流过,境内流长441公里。 二、历史沿革 榆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早在3.5万年以前,这里曾是“河套人”生息繁衍之地。据甲骨文辞及1982年在清涧李家崖出土文物考证,商代本境为游牧部族——鬼方栖居地。西周至春秋初,境内先后为严犹、翟人游牧民族占据。春秋周襄王十七年(前635),晋文公发兵“攘翟”,本境归晋国。战国之后,汉族势力开始扩展到这里。魏在今鱼河九股处设上郡、治所于肤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本境南部属上郡肤施县,北部隶属新秦地之九原郡。并派大将蒙恬率众十万在此守边疆,修筑长城。横于榆林市域的秦长城遗址就是当时劳动人民创造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丰碑。 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自立为楚霸王,占据上郡,称翟国。三年(前204),匈奴占据本境北部,南部归汉上郡肤施县。汉元朔二年(前127),汉武帝北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本境设龟兹县(县址在今牛家梁乡古城滩)。 三国至西晋,本境为羌胡占据,未置郡、县。升平三年(公元359),南匈奴刘卫辰(赫连勃勃父)统部代来城(今境内巴拉素白城台)。本境属卫辰地盘。义熙三年(407)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本境属大夏。不久筑大夏国都城统万城。 南北朝时期,北魏始光四年(427),北魏击破大夏后,设统万镇,本境属北魏统万镇。太和十一年(487),北魏将统万镇设置为夏州(治所统万城),代名化郡,圆熙、金呐。辖4郡县,本境属夏州。 唐代,实行道、州、县建制。贞观二年(628),唐灭梁师都,关内道复置银州,绥州、夏州,涉及本境有银州儒林县、开光县,夏州德静、宁朔县。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宋朝设路、府、州、军、监建置。七年(982),银、夏、绥州归宋,隶属陕西路。宋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市)称帝,建西夏国。本境属西夏银、夏州领地,元丰四年(1081),宋军相继攻占罗兀(在今镇川镇)、银州、夏州等地。次年九月,西夏大军大举反攻,夺回银州、罗兀等城寨。宋常宁四年(1105),宋军再次攻占银州城,之后与夏议和,并改罗兀城为嗣武城。 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建置。本境长城以南属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绥德州米脂县,长城以北为蒙古游牧地。 明洪武四年(1371),置绥德卫。正统二年(1437),为抗御蒙古鞑靼,火筛等部南犯,延绥镇都督王桢率领军民始筑榆林城堡,并相继将榆林千户所辖的鱼河、岔儿河(即后常乐堡)、水地湾寨(即后双山堡)及响水堡、高家堡等寨堡,或改建或增建为城堡。 成化七年(1471),置榆林卫(治所榆林城)。九年(1473),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城。明代中叶起,本境直隶延绥榆林卫、中路道双重领辖。 清初仍沿明代旧制,境内所设卫堡及各柴塘军屯地仍隶属榆林卫、中路道。清雍正九年(1731),裁榆林卫改置榆林府(治所设榆林城),同时设榆林、怀远(今横山)、靖边、定边4县,归榆林府领辖。 民国时期,废除旧制,设榆林道辖(包括延安地区)是陕西省三道之一。民国二十六撤道设署。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建立榆林市,属陕甘宁边区榆林分区管辖。1950年榆林市县合并为榆林县至1988年。1988年9月1日,榆林县改榆林市,属榆林地区管辖。2000年榆林撤地设市,原榆林市改为榆阳区至今。 三、历史文化价值 榆林老城迄今有五百余年,东依驼山,西临榆溪河,北有镇北台,南有凌霄塔,城内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街为轴心,长街居城中黾背地的隆起脊背上,楼阁密集,由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及牌坊。主脉两侧店铺林立,古巷道里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独具北方特色的民居四合院。由于所建的官衙、庙宇、学宫、及官员府邸、富户宅居、店铺等与北京城建筑风格很相似,素有“小北京城”的美誉,形成了榆林世称的“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独特的明清建筑古迹。榆林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具特色的传统风貌,于1986年作为传统建筑风貌类城市的典型代表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四、榆林古城、历史街区、重要文物及其保护 榆林古城南北长,东西较短,呈古钱币型,保护范围以古城墙遗址为边界,总面积约2.14平方公里。古城内有历史街区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30处。 (一)古城历史街区 古城历史文

文档评论(0)

_______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